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普茨邁斯特CEO談與中方合作

2012年12月14日

不管在德國還是在中國,許多人應該都對今年年初中國機械製造商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混凝土巨頭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還記憶猶新。那麼,在「中國老闆」的領導下,這家公司的營運情況如何呢?

ARCHIV - Der Schriftzug des Betonpumpenherstellers Putzmeister ist am (17.04.2012) in Aichtal zu sehen. Der Chef des Betonpumpenbauers Putzmeister, Scheuch, kämpft als erster Deutscher in einem chinesischen Vorstand mit der großen Sprachbarriere. Der chinesische Baumaschinenhersteller Sany hatte das baden-württembergische Unternehmen Anfang des Jahres gekauft - Chef Scheuch sitzt seither im Sany-Vorstand. Foto: Franziska Kraufmann dpa/lsw (Zu lsw: «Putzmeister-Chef kann in China nur Zucker bestellen» vom 06.08.2012) +++(c) dpa - Bildfunk+++
Deutschland Wirtschaft Logo Betonpumpenhersteller Putzmeister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世界報》日前採訪了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朔伊赫(Norbert Scheuch)。在被中方併購之後繼續留任CEO的他對記者表示,雖然自己的中文已經足以應付日常的寒暄,但在召開重要會議的時候仍然離不開翻譯。他感到兩國的企業文化有很大差異:

"中國企業的等級觀念很深,一切都是領導說了算。這使得一些項目工作進行困難。在德國,一個工作小組是按照專業技能抽調人手,每個人負責好自己分內的題目就行。但在中國,每個細枝末節都要請示領導。……董事會議總是准時開始,准時結束,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我也不例外--儘管我有時候會跟集團總裁梁穩根唱反調。他對我說:朔伊赫先生,跟您的合作雖然有些費力,但卻成果顯著。"

三一總裁梁穩根圖片來源: DW/Mathias Bölinger

品牌保持獨立,但圖紙要交給中國

朔伊赫指出,由於雙方都很清楚,一個德國公司和一個中國公司是不可能找到文化上的共同點的,所以雙方都各自保持原有的品牌。在這一戰略下,三一繼續主攻中國的大眾市場,而普茨邁斯特則負責世界其它市場。朔伊赫表示,普茨邁斯特目前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盈利可觀。雖然已經不能和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盛況相比,但也相當令人滿意了。他還指出,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在德國展開收購行動:

"假如是一家美國康采恩收購了德國的競爭企業,媒體可能只是輕描淡寫地報導一下,但如果收購方來自中國,就立刻上升為對德國經濟的威脅。……我們當然會把結構圖紙寄給中國那邊。可說到底,也正是因為我們有技術,所以當時的收購價格才會這麼高。否則僅僅靠我們的產量是賣不出5.25億歐元的價格的。但這都是很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每個合資企業都會發生的事情。美國通用汽車集團那裡也掌握著歐寶的所有設計圖紙。而且對於我們來說,三一重工不會來到歐洲和普茨邁斯特競爭。這場併購沒有讓我們失去一個客戶。我相信未來也是如此。"

三一重工不惜重金收購普茨邁斯特,就是為了技術?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ycj - Imaginechina

中國成為最大專利申請國意義何在?

在西方語境下,談到侵犯智慧財產權和盜版,人們總是會和中國聯繫起來。然而根據聯合國最新的統計數據,中國已經成為遞交專利申請最多的國家。對此,《法蘭克福匯報》發表分析文章指出,專利申請數量與創新發明精神並不能直接劃等號:

"在中國,在汽車後排座椅上安裝一個手剎裝置,就可以申請專利--甚至還可以得到國家的獎勵。'許多專利申請事實上毫無意義,或者根本沒有什麼發明創造價值。'帕特羅赫(Thomas Pattloch)--一位會說中文的律師這樣說。他所在的律師事務所專門負責遠東地區的企業專利權領域。'為了表現革新的能力,北京採取了人海戰術,只求數量,不求品質。'……這種大批專利申請蜂擁而至的現象,不僅對有關機構的受理帶來困難,而且還把企業生產成本抬高,阻礙市場競爭。"

專利泛濫,反而不利於企業營運

到目前為止,中國一直在利用其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滿足於大批量生產加工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而要改變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就必須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也是北京提出的五年發展計劃中的重要目標。但這種不求品質的專利熱潮,反而會給外國企業在中國的業務帶來困難:

"尤其是那些中小企業,本來資金實力和人力資源就不足,但卻要和其他所有企業一樣,在各種新專利中仔細篩選,看看是否存在對自己產品的侵權,同時還要確保自己的產品能在中國市場上暢行無阻。……為此,恐怕外國企業都要專門雇傭一個律師來處理專利事務才行。但這將使企業的營運成本繼續抬高。一位布魯塞爾的歐盟相關官員表示,已經接到了工業界的大量申訴和抱怨,必須盡快採取應對措施。"

摘譯:雨涵

責編:李魚

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