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上的中國烙印」
2002年9月30日今年,她們在三峽自然風光未遭人為破壞之前,趕來一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今年11月,在三峽工程的實施過程中,長江上游地區將被水淹沒。阿妮塔和蕾那特對中國的諸多變化已經習以為常。這是她們1947年離開中國之後的第五次中國之行。
蕾那特和阿妮塔62年前出生在中國。她們的祖父1897年隨第一批德國軍隊來到中國的青島,並在當地為德國的殖民地建設作出了貢獻。其他軍官兩三年之後就離開了中國,而她們的祖父卻在中國長期生活下來。一個在東北的吉林省創辦了中國的第一家警察學校,另一個在河北省唐山開辦了中國第一家水泥廠。
短短幾年,他們的中文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能夠閱讀古典文學作品。蕾那特的祖父甚至用中文編寫了一本警察學校教科書。在濟南市的通訊錄裡,魯道夫.施特爾茨的名字前的頭銜是中國警官,儘管施特爾茨並未放棄德國護照。蕾那特和阿妮塔的父母也有意在中國長住下去。蕾那特回憶道:「德國人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有專門的德國學校,教堂和俱樂部。北京甚至還有一家德國醫院,那裡有德國醫生和來自斯圖加特的士瓦本護士。這樣的環境讓人有一種到家的感覺。我父母肯定願意在那裡生活一輩子。直到去世,我祖父在中國呆了整整52年。」
阿妮塔和蕾那特瞭解其祖父一輩的主要渠道是父母的回憶,舊書信和通訊錄。許多資料在二戰中遺失了。她們二人目前為「東亞的德國生活」協會工作,目的是努力去挽救還可以挽救的一切。
該協會是90年代初由克羅伊特一位牧師創辦的。這名牧師當年在德國的殖民地青島工作了8年。二戰結束後,他受新教教會委託關心那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近5000名同中國有關係的德國人。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阿妮塔先隨父母去了阿根廷,大學畢業之後才返回德國。蕾那特回到上科亨,父親在那裡的光學儀器廠「蔡斯」找到了工作。全家1947年離開中國時,都希望像一戰後那樣,不久能夠重新回來。但共產黨執政的30年裡,他們一度被中國拒之門外。她們最初曾經有意識地掩蓋自己在中國生活過的那段歷史。阿妮塔回憶道:
「當時我在阿根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鴻堡學校上學。學校裡還有另外幾個德國孩子。他們總罵我們是左派,是臭中國人。孩子都不願意被看做異端,於是,我們有意識地掩蓋我們身上的中國烙印。這確實很遺憾。我們當時不願當中國人,不願和中國有任何瓜葛,因為我們是德國人。這就是我為什麼已經忘記漢語的原因。」
蕾那特也回憶說,她們其實在哪裡也沒有真正紮下過根。這是同樣困擾著她和她母親的一個問題。在中國的那段經歷永遠使她與眾不同。蕾那特說:「我在德國也找不到回家的感覺。我母親出生在北京,無論在哪個城市,德國對我們來說,都不像家。只有在自己的住宅裡我才能找到家的感覺。如今,這對我來說已經顯得不太重要了。作為一個年輕人,我也曾努力去融入這個社會。曾幾何時,我卻發現,我並不屬於這個群體。」
蕾那特和阿妮塔發現「東亞的德國生活」協會時,非常高興。自從退休以來,她們傾注了全部精力翻閱協會的檔案和圖書。她們希望多瞭解一些有關自己中國故鄉的情況,希望這段德國殖民地歷史不要被世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