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我的融入史(17):科隆——一個寂靜的城市

2019年3月17日

30年前張丹紅來德國的一路上都有好心人幫忙。不過到了目的地科隆的第二天,她便感受到第一場文化休克。

Zhang Danhong Portrait
圖片來源: vvg-koeln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經過北京-莫斯科-東柏林-西柏林、再轉乘火車的奧德薩之旅後,我於一個周六的晚上到達終點站科隆。當初年輕氣盛、做事欠周,在北京買了一張最便宜的單程票,就稀裡糊塗地上了飛機。我沒有想到如何從東柏林前往科隆,也沒有考慮在科隆的第一夜住在哪裡。我對一個文明德國的信任似乎沒有邊際。迄今天使們寸步不離。她們會繼續保護我嗎?

看來答案是肯定的。我剛下火車就一眼看到站台上的瑞先生及其夫人。"歡迎來到我的家鄉!"瑞先生熱烈擁抱我。他的重音放在了"我的"上面,確實,迄今我見他都是在"我的"家鄉。"接到曼海姆年輕人的電話,我們就上路了",瑞夫人微笑著說。他們先在大教堂附近替我找了一家賓館,之後就來到站台等候。網訂飯店在當時都沒有進入科幻階段。

瑞先生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他的秘書幫我聯繫好了一間學生宿舍;但大學秘書處周日關門。這意味著我將在旅館住兩夜,不過這總比在萊茵河畔支帳篷要好得多。在旅館告別的時候,瑞先生說,周一上午他兒子會來接我,先陪我去大學秘書處辦手續,之後帶我去學生宿舍。看著善良的瑞先生,我突然懷疑是不是我爸爸喬裝尾隨我來到了德國。

從電鋸到教堂的鐘聲

在北京的最後幾個月裡,每天清晨我都被刺耳的電鋸聲吵醒 - 居民樓裡第一批達到小康水準的鄰居開始全面裝修。到科隆的第一個周日,我生平第一次被一陣震耳欲聾的教堂鐘聲喚醒。鐘聲漸息後,樹上的小鳥嘰嘰喳喳不停。旅途的勞頓一掃而光,我打算利用這個周日探索一下至少是我未來幾年的生活地點。

與北京相比,科隆不過是座大村子圖片來源: DW/F.Görner

旅館所在的街道靜悄悄的。是怎麼回事呢?看看表 - 11點,睡懶覺的也該起來了吧?我估計儘管旅館地處市中心,但這條街不過是個小巷,人跡罕至。可是當我走上大教堂旁邊看似主要商業街的Hohe Straße,仍然沒有幾個行人的時候,我開始感到不安了。科隆市民都去了哪裡?該不會被疏散了吧?災難即將降臨嗎?我想起了王府井大街,那可以說是北京的Hohe Straße。每到周日,那裡比平日更加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因為周日大家有更多的時間和逛街購物的閒情逸致。

突然我在科隆的王府井大街發現了一家中餐館,而且好像還在營業。我像發現救命稻草,不假思索地走了進去。見到一位跑堂,我馬上提出了困惑我半個多小時的問題:"出什麼事了?為什麼街上行人寥寥無幾?"他大概心裡在笑話我,不過仍然保留了亞洲式的禮貌。他耐心告訴我,周日全德國的商店都關門。這有宗教和歷史的原因。德國人這個時間一般在教堂、在家裡或外出郊遊。

北京與科隆 - 不可同日而語

疑團解開,我吃了碗餛飩,繼續對科隆的探索。感覺每50米就是一座教堂,這麼多教堂應當能夠裝下幾十萬科隆市民。我拐進另一條商業街,沒有多遠就走到了頭兒。兩條街加起來大概也就是王府井的三分之一。我本以為科隆是個大都市,可是在北京面前,科隆不過是座大村子。

在科隆的第二個夜晚,我夢見沒有人來火車站接我。我拖著沉重的箱子,漫無目的地走在街頭。我想找一家旅舍,可外面看上去都是漆黑一片,既看不到服務台,也沒有一個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