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我要告誡大家的是,不要報任何幻想」

2005年11月3日

海因裡希•馮•皮埃爾是西門子公司監事會主席。他同時是德國政府對外投資問題專員以及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上周他在柏林舉行的德中經濟研討會上接受了本台記者的採訪。

海因裡希•馮•皮埃爾圖片來源: dpa

德國之聲:你還能回憶起第一次到中國時的情景嗎?

皮埃爾:我還清楚地記得。那是大約20年前。我們對面坐的中國人都穿著毛式制服。他們很少講話。我們當時的感覺是,他們根本就沒有理解我們說的是什麼。我們也沒有弄懂他們的想法。晚上我們還不得不喝許多烈性酒。但是20年後的今天,情況完全變了。

德國之聲:中國經濟的發展中也存在著一定問題。比如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就在中國。這難道不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嗎?

皮埃爾:首先應當看到的是,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13億中國人中已經有5億人成為中產階級。當然這同德國的中產階層還無法相比。我們還應當看到中國在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每年中國培養的工程師就有40萬人。在校大學生有150萬人。的確,中國在環保方面的措施比較滯後。但是中國從政策上已經開始重視可持續性發展。環保在中國已經成了一個重要的話題。當然這方面的改變還需要時間。

德國之聲:作為亞太委員會主席,你一定也希望能夠幫助中型企業順利地進入中國。就此你能提出一些什麼建議嗎?

皮埃爾:我建議他們同當地的工商會聯繫,首先瞭解一下自己產品的市場。或者採取最簡單的辦法,在德國大企業的帶動下,比如作為汽車工業或化工工業的供應商前往中國。但是我要告誡大家的是,不要報任何幻想。中國市場並不那麼簡單。

德國之聲: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就是個問題。有些中型企業在這方面有過經驗教訓。比如它們的產品被非法複製。那麼企業怎麼才能保護自己呢?

皮埃爾:在中國如何保護智慧財產權,這是個大問題。但是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正在朝這個方面努力,它利用一切機會強調遵守世貿規則,保護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但是在中國這麼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裡這個問題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這裡可以套用一句成語就是:天高皇帝遠。

德國之聲:德國經濟界對中國的期待是不是有點過高了,是不是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皮埃爾:我並不認為存在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們看到了中國巨大的市場, 看到了那裡各種各樣的機會。另一方面當然也看到了巨大的風險,以及諸如缺乏透明,官僚主義等等問題。我認為,德國經濟界現在的舉措完全是適度的。我一直堅持認為,不到中國發展,比起到中國發展來風險會更大。

德國之聲:但是德國企業前往中國會不會使在德國的勞動崗位相應減少了呢?

皮埃爾:這到不一定。我認為,我們很難長期保留那些勞動密集型的工作。但是我們也不能任憑我們國家向非工業化發展。我們不能將生產性的工作崗位隨意拿出去。因為誰要是將生產都給了別人,最終也就放棄了發展。英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大家看到了,如果不重視生產,最終的結果將是什麼。然而我們可以同中國進行合理的勞動分工。不僅同中國,還可以同其他中歐東歐國家進行勞動分工。一方面將高精尖技術工作保留在德國,同時在其他國家組織勞動密集型的工作。

德國之聲:非工業化究竟有什麼不好呢?

皮埃爾:生產給出去了產品的發展也就走出國門了。根據我個人和經濟界的經驗,產品和生產是密切相關的,兩者在一起才能促進發展。將德國變成一個非生產性的國家是不成的。我們在中國也發現,不少優秀的工程師也不完全是仿製別人的產品,他們也在開發自己的專利。這一點應當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目前全球都在抓教育,努力建立最好的教育體制。這也應當是德國新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

德國之聲:你認為德國新政府應當怎麼做?

皮埃爾:我希望能將教育科研經費從佔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2,5%提高到3%。當然教育科研領域涉及了許多課題。但我們必須佔領其中的一些最重要的領域。比如要大力促進遺傳工程技術的發展,促進生物技術的發展,避免德國科研人員外流。這些都是能夠創造工作崗位的未來性科研領域。我還希望政府能夠促進訊息技術的發展,促進衞生事業,包括醫療技術的發展。我們有非常好的科研隊伍。我們必須將科研隊伍組織起來,將應用科學的研究成果盡快轉化成產品,從而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創造新的勞動崗位。

德國之聲:但是講到促進就要有錢。現在政府提倡的是節約。提倡的是減少經費。這種狀況你不感到擔憂嗎?

皮埃爾:我認為,我們必須節儉。德國政府預算缺少7百億歐元。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才要清楚事情發展的先後。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填窟窿挽救夕陽產業的做法,要面向未來產業。

德國之聲:即將卸任的老德國政府也為德國工業的出口盡了很大努力。德國總理每年至少去中國一次。梅克爾什麼時候去中國?

皮埃爾:施羅德不僅去了中國,他還去了印度和其他國家。他為促進經濟關係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我希望,梅克爾和新的德國政府也能這樣做。對此我很樂觀。因為促進經濟關係,以政治為經濟活動護航早在柯爾總理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德國之聲:德國經濟界在亞洲地區非常活躍。去年12月26日發生了印度洋海嘯。印度,印尼和斯里蘭卡以及泰國都遭了災。數十萬人喪生。德國企業也伸出了援助之手。你能不能講講德國企業都做了些什麼。

皮埃爾:當時很多人都放假了。我恰好在董事會值班。我們馬上在當地採取了救援行動。因為我們德國企業和我們西門子公司就在當地。我們幫助那裡建立醫院,恢復電力供應和飲用水供應。我們開展了募捐活動。我們不需要將捐款匯到哪個有名的救援組織去。我們可以直接採取救援行動。捐款的人可以欣慰地看到,在我們的幫助下不少孩子已經返回了學校上學。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