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戰爭圖片的造假風波

2006年8月13日

自黎以交戰近一個月以來,大量災情圖片頻見媒體報端,見證了火箭炮給無辜民眾造成的生命財產傷害,激起了全世界正義人士的憤怒、同情、難過和驚駭。然而,一些照片的真實性卻遭到了許多網路部落格以及自由觀察員的質疑。

實拍還是假照?圖片來源: AP

此番懷疑並非空穴來風。例如,有人揭發某黎巴嫩攝影師曾經 「篡改」貝魯特空襲照,強化濃煙和受創建築物影像的災情效果。醜聞一經曝光,路透社立即宣佈解聘該特約攝影師,併發出撤照聲明。

引發激烈爭議的還有加納7月30日被炸之後各媒體公開發表的一組圖片。其中有一幅照片拍攝的是一位懷抱孩子屍首的父親。這張極具震撼力的畫面在新聞圈內廣為流傳,甚至還被一些報紙登上了頭版頭條。

然而,一些部落格在論壇裡指出,該男子曾先後出現在不同的場景裡,懷裡都有一個死去的孩子,但在某張照片裡,身後的背景卻變成了一片廢墟。但是各大通訊社的攝影師都堅決否認曾給圖片動過手腳。媒體單位也信誓旦旦地保證自己絕對敢於承擔責任。

即使撇開圖片的真實性不談,許多媒體記者不禁想問這樣一個問題:真的有必要,或者說,真的有權利刊登這些遇難者以及他們不幸親人的照片嗎?就在《日報》以及《漢堡晨報》借戰爭機會大做文章的同時,《法蘭克福匯報》、《法蘭克福評論報》卻有意保持緘默。

新聞學學者漢斯‧尤西‧克蘭施托伊伯認為,戰火總是會蔓延至媒體平台。他警告媒體工作人員必須特別當心,不要成為受戰爭一方或者另外一方利用的工具。《法蘭克福評論報》主筆史蒂芬‧黑伯爾也表示,一名嚴肅的新聞記者對待以色列的態度既不能「猛烈譴責」也不應「一味袒護」。

在談到圖片風波時,新聞研究學者克蘭施托伊伯稱,重要的是闡明圖片的出處和背景資料,「但是沒人能夠斷言這些圖片一定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德國《明鏡周刊》圖片主編安德烈斯‧特拉普則提出,究竟什麼樣的攝影鏡頭算是造假?特拉普認為,如果攝影師趕到現場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拍攝時間,請求救援人員再堅持一下兒,讓他拍完幾個鏡頭,那麼這還不算離譜。但是假如救援人員都已經離開,還要再在攝影機面前故意裝出搶救兒童的姿勢,便完全違背了新聞圖片的實地拍攝原則。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