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房子、愛情和性啟蒙

2014年4月18日

德語媒體有時也會看中國頗具煙火氣的生活。《柏林報》本周關注了中國青少年缺乏性教育啟蒙的問題。而《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文章勾勒了人們在奮斗中的迷惘。

Cartoon Hochzeit Hochzeitsphoto
圖片來源: fotolia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實行了多年獨生子女政策的中國,性仍然是個禁忌話題,幾乎沒有人給青少年進行性啟蒙教育,4月16日的《柏林報》這樣寫道。

文章在開頭描寫了北京順義的一所中學,那裡的生物老師說,"我們中國人不需要性啟蒙",而那裡一名15歲中學生說,"我們中國人在這方面沒有開化"。

"(中國)孩子常聽說,自己是從垃圾堆或者河邊撿來的……很多16歲本應該懂更多的少年們仍然相信這樣的故事。然而和孩子們探討性、避孕或愛滋病?從來不會,中國父母常常這樣說--那太尷尬了。

"父母把問題留給了學校,而學校如何進行性啟蒙教育取決於教師個人。不過很多人都選擇迴避這個話題,他們說這太尷尬。畢竟性啟蒙教育在中國學校中只是門選修課,也不會出現在重要的考試中。其結果是:已經墮胎三次的16歲少女,或者每看到銀幕上的接吻鏡頭就紅著臉跑出去的15歲少年--他甚至相信,只要胖女人減肥,就會有寶寶。

"在當今的中國,性仍然是個禁忌話題。然而在這個國家,壓抑的傳統也逐漸失勢:小情侶在街上拉著手,不聽父母嘮叨交著男友或者女友的未成年人--這些都是日常生活。"

德國的性啟蒙書籍

教育滯後的結果

作者隨後表示,由於性啟蒙教育的缺乏,很多少女面對的不是避孕,而是人工流產。"安全、潔淨、無痛--這是全國各地高中和大學廁所小廣告上的標語。很多年輕女性把它看作是一種控制生育的方法。特別是在假期時,墮胎診所門前的隊伍越來越長。在一些醫院,一次人流的費用折合不到30歐元。"

文革時期,中國共產黨宣揚的是對性"充滿敵意"的教育,文章這樣寫道。"性只是為了創造下一代,慾望被認為是拖累。伴隨著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慢慢地出現了小規模的性解放,不過是在國家強制生育政策之下。……1982年,中國學校有了第一本性教育書籍,它委婉取名《青春期教育》。自2008年開始,政府認為學校性啟蒙教育課非常必要。"

在文章的結尾,一名醫生說:"在紙面上,一切看上去很美。但是大多數老師還是盡量巧妙地繞過這個話題。"而順義中學的一名學生從老師那裡偷來那本書,兩名15歲左右的少年興奮地看著上面的男女裸體插圖,研究書上的內容。其中一人說,"我有很多問題,但是問誰呢?"

北京的奮斗

北京街邊圖片來源: AP

"在北京,謀生戰進行得之所以那麼快,是因為大家都清楚知道他們奮斗的原因,"《法蘭克福匯報》4月17日文藝小品欄的一篇文章在開頭這樣寫道,"然而有時人們也會感到迷惘。"

作者描述了北京南站肯德基快餐裡一名嬌小的年輕女子,她對著iPhone的麥克風機關槍般地打電話,彷彿進入無人之境。她在講述自己的生活:先是關於工作出差,然後是關於男人--一個為經濟條件不如她的女子拋棄了她的男人。女人說,"我在北京有兩套房子,兩套沒有貸款的房子。我每月賺兩萬,沒有房租沒有債務……而那個女人貸款買房,每月都要還很多錢……我不明白,我到底少了哪點"。

"這就是北京的生活,"文章寫道,"為資產奮斗,也是為了愛情奮斗,反之亦然。買不起房的人,根本不要結婚--總不能不負責任吧。有幾套房的人,又開始離婚了--至少表面上要離婚,為了避免第二套、三套房的房產稅。"

摘編:萬方

責編:李京慧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