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商業化
2013年7月2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醫治病人的同時還要兼顧自身的經濟收益。很多德國醫院都面臨著這個挑戰。按照患者在醫院住院天數來算錢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人們去醫院看病,是根據院方提供的醫療服務來付費的。比如,體檢或者是手術都有著固定的「打包費用」。每年醫療保險公司和醫院協會共同設定調整各種「打包費用」的金額。每個州都有自己的規定。根據對患者不同的診斷,醫療保險公司會付給醫院相應的「打包費」。
德國人手術太多
有批評人士認為,德國醫院做的手術太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調查顯示,在所有的經合組織國家裡,德國是做手術第二多的國家,名列第一的是奧地利。在心臟導管插入手術和人工髖關節手術方面德國位居第一。僅僅是人口結構變化或是醫療進步這些理由並不能解釋這種現象的出現。德國衞生部長巴爾(Daniel Bahr)在衞生部網站表示:「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是否存在錯誤導向的問題。」德國醫院的經濟狀況明顯變差。萊茵 - 威斯特法倫經濟研究所的健康專家奧古斯基(Boris Augurzky)表示:「醫院每次就診獲得的費用雖然較之以前有所增長,可是增長率相當低。」他是2013年醫院評級報告的撰寫人之一,奧古斯基表示:「出現年度虧損的德國醫院數量有所上升,已經從16%增加到約33%。」2011年,13%的德國醫院破產風險增大。這些醫院缺乏投資能力。
德國的醫院數量過剩。雖然從1995年到2011年德國醫院的數量從1600座減到1121座,不過德國醫院的密度仍然很高。奧古斯基表示:「我們的鄰國醫院數量要少。醫院少的優勢在於每次就診的固定成本更低。」
為了應對破產風險,越來越多的醫院相互合並。如今超過60%的醫院都是至少兩家醫院合並而成的。
集中服務資源來節約成本,這是大醫院營運商的運作策略。羅恩醫院(Rhön-Klinikum)是一家大型醫院集團。在德國範圍內,該集團旗下擁有54家醫院,4.3萬職工。2006年該集團收購了吉森/馬爾堡大學醫院。這是德國唯一一家被私營企業收購的大學醫院。羅恩醫院持有該醫院的95%股份,其餘5%股份的持有者是德國黑森州。該醫院的醫療服務轉型為私有化營運。而醫學研究和教學,包括醫務人員都是由州政府相關部門管理的。羅恩醫院給吉森/馬爾堡大學醫院投資了約5.5億歐元。
裁員省錢
這筆錢吉森/馬爾堡大學醫院必須得掙回來。人事成本費用佔醫院總支出的60%左右。企業工會成員漢舒爾(Klaus Hanschur)表示:「可以說,現在的職工崗位比去年少了220個。「尤其是在行政部門和基建管理部門還將會繼續裁員。對於在職員工來講,工作量增加了。加班也變得稀鬆平常。」對於漢舒爾來說,醫院必須要按照經濟原則來運作這種模式完全不在他考慮的範圍之內:「人們不能把醫院和其他普通的企業相比較。一家醫院首要的任務是治病救人。」
德國衞生部長巴爾承諾會在今年和明年撥款11億歐元來減輕醫院的負擔。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2015年之後會是什麼情況。根據預計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醫院都要面臨倒閉的命運。
作者:Anja Kimmig 編譯:文木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