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打假大王王海對外國記者談食品不安全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2007年7月23日

王海是一個十分普通的中文名字。但是12年前,中國全國上下出現了所謂的「王海現象」,那是因為消費者權益保護者王海通過一系列因為假貨上訴獲勝的案例,讓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深入人心。上周五,王海受到駐華外國記者協會的邀請,在北京介紹了他作為民間人士保護消費者的種種努力。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麥當勞在中國圖片來源: AP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就在不久前,美國發現了有毒的牙膏,中國製造;日本向中國退回了尚存農藥的生薑;希臘和波蘭在麵筋和稻米蛋白中查出了黑色素;荷蘭在中國的草藥中發現了馬兜鈴酸。

打假大王王海面對外國記者的提問,有些應付不過來了,「在海外發現中國產品的品質問題是件好事,因為這對於提高中國產品的品質標準、敦促中國企業重視產品安全是有積極作用。政府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完善產品標準。銷售到海外的商品遭受到外國政府的歧視性待遇,與不同的品質標準有關。一般來看,發展中國家的品質標準要比發達國家低,例如汽車。很多外國企業到中國以後,也降低了他們產品的安全標準。這樣對消費者利益當然是有很大損害。」

在過去半年,中國媒體連續曝光了多起食品安全的醜聞。從致癌粉絲到毒奶粉、從紅心鴨蛋到多寶魚。這些案例都顯示出,普通老百姓對市場上的食品並不能百分之百的放心。

政府各個檢驗部門檢查的力度還遠遠不夠,「現在的產品檢測一般來說是送檢。至於送檢,產品的真實性完全掌握在送檢人的手裡。至於送檢的產品是不是其生產的,這都是不確定的。送檢的好處是官方不承擔費用,檢驗的單位承擔檢驗費用。我們瞭解的情況時,品質檢測部門缺乏預算,在市場上抽檢,也沒有對市場上的產品進行系統化抽檢的制度。所以在產品檢驗上,廠家有很大的主動權,而不是執法單位。」

在某些地方,新成立的質檢單位都是零預算,他們進行活動的經費都要從罰款中來。於是他們在執法的時候首先找能夠罰出錢來的企業。此外王海還介紹說,如果個人對藥物的安全性產生懷疑,要求法定的藥品監督檢驗所進行檢驗,肯定會吃閉門羹。於是出現了執法單位缺乏有力監督,消費者無權監督的局面。在關係民生的問題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態度有很大的差別。

王海說:「中央政府保護消費者權利的決心是明確的。但是,從地方官員角度看,他們更多傾向於保護地方生產,保護出口。這樣,中央與地方之間對消費者保護法規的認識是不同的。怎麼樣能夠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呢,也是一個長期問題。」

王海認為,為了加強中國消費者保護,應該給檢驗部門提供更多的資金,並且保障獨立的消費者權利保護機構進行依法調查。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