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德中學術合作 — 「科學之橋中國」計劃
2006年11月14日
該計劃面向德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中有意和中國學術界建立交流合作關係、或已建立了合作關係但卻希望進一步加強和擴大現有關係的理工科和醫科的研究人員,旨在促進德中學者間形成一個密切的學術交流網路。
羅伯特•博世基金會負責這一項目的赫爾(Rainer Höll)對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說,德中在學術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已經不少,但往往都有一個大的框架支撐,如校際友好關係、友好城市或中國科學院與德國某個科研協會簽訂的合作協議等,意味著合作項目的籌備經費有所來源。但如果德國科學家想自主建立合作關係,比如說因為在哪次國際學術會議上結識了研究類似課題、非常值得深入交流合作的中國同行的話,或者現有合作關係非常值得擴大加深的話,經驗表明,德方學者往往由於缺乏經費進行準備而使這樣的合作意願最終未能落實成合作項目。
「科學之橋中國」計劃恰恰是在這裡著手。該計劃資助的就是科研項目的前期準備項目,資助範圍包括互訪、互相「見習」以便更好地瞭解對方和對方機構、瞭解其科研重點和科研計劃,包括為期數天或數周的停留時間以共同計劃科研項目,包括一系列用於準備向科研資助機構提交申請報告的工作會面。
赫爾介紹說,他們這個想法得到德國許多知名科研機構如馬普協會和弗勞恩霍夫協會等的支持。弗勞恩霍夫協會北京代表處將會大力配合他們的工作。
羅伯特•博世基金會希望通過這個計劃鼓勵更多的德國科研人員到中國去瞭解那裡發展迅速的科研領域,反過來也吸引中國學者對德國的科研工作產生興趣。該基金會科學與研究部負責人溫寧女士(Ingrid Wünning)告訴德國之聲記者:「中國傑出的科學家在考慮向國際上發展的時候,往往只把目光對准美國。我們很願出一臂之力,讓他們也感到德國也是一個很值得的選擇。」
赫爾告知,這個計劃剛剛推出二、三個星期,所以他們還沒有收到什麼項目申請,但已有很多學者來電垂詢,可見反響不小。
具體可以申請的費用有:差旅費、停留費用(包括必要的保險費、簽證費等)、工作會議費用以及通訊費用和酬金。科研項目本身所需的科研經費(如實驗室費用)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得到基金會資助。資助時間最長兩年。
申請報告隨時都可提交,沒有時間限制。申請者必須是德方合作夥伴,德方是基金會的聯絡方,也是項目經費的領取方。申請報告可以德文、也可以英文擬就,基金會受理時間大約8個星期。
德方有意合作者必須自己找好合作對象,基金會不負責介紹。赫爾表示,可以想像的是,中國學者主動希望和德國建立合作關係,找到合適的合作對象後,再由德方夥伴提出申請。
評選項目時,基金會將徵求德國知名專家的意見。評選標準主要有四項:一是參與項目的研究人員或研究小組的水準;二是醞釀中的科研項目的品質;三是選擇中方合作夥伴的理由;四是新生合作關係的數量,比如在已有的合作網路基礎上,又新加入了幾個合作夥伴。
「科學之橋中國」計劃的德文詳細介紹可從羅伯特•博世基金會的網站上下載:
http://www.bosch-stiftung.de/content/language1/html/1748.asp。
赫爾告知,英文介紹不久也會公佈於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