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貝日記」德國上映引關注
2009年4月4日"日本飛機呼嘯著低空掠過,炸彈落了下來,機槍嗒嗒地掃射。爆炸聲中,中國人被槍彈擊中,有人死去,有人受傷、其中有婦女兒童。這時一名穿著老式西服、戴著圓眼鏡、禿頂的歐洲人穿過混亂的人群奔向他的汽車,打開後備箱,拉出一個包裹,吼叫著。人們幫助他打開一面巨大的旗幟,共同舉在頭上,把旗上的納粹標誌朝著天空,人群擠在這面保護旗下。又一輪空襲開始了,但日本飛機從旗幟上空飛過後開始提升高度,轉向遠方飛去。"
這個歐洲人就是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首席代表、54歲的拉貝。1937年,他不僅以日記形式記錄了日本軍隊攻佔南京後對中國平民的暴行,而且利用當時德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拯救了大批中國人的生命。《明星周刊》接著介紹了影片重現的歷史真實畫面:
"留在南京城內的外國人組成了一個委員會,迫使日本人同意設立'安全區',25萬人在這裡得救。這個委員會的主席是拉貝。直到今天,他在中國人心中仍然是英雄、是'活菩薩'。當時,西門子公司想讓他撤離南京,但他顧及自己的工作人員,留了下來。他讓難民住進自己家的房子和院子,用最後一點錢為難民買來大米,他與難民有飯同吃、沒飯吃時一同挨餓,多次冒生命危險拯救難民,他是中國的辛德勒。"
《明星畫報》的文章說,導演加倫貝格在這部影片中"不惜工本,重現了當年南京發生的事件、最大限度地反映真實歷史。"但拍攝過程中,他也遇到了極大困難:
"拉貝這一人物以及中國的歷史很複雜,我們並不瞭解。加侖貝格說:'我們必須在影片中提供許多訊息,有關那個年代、有關日本人和拉貝的訊息,但又不能使影片變得太長、太枯燥、顯得過分章節化。'編寫劇本時就遭受了挫折,中國有關當局起初拒絕授予拍攝許可證,後來又試圖對劇本施加強大影響。尋找的日本演員中,有一半不願參與演出,因為表現日本在南京的大屠殺對他們的前程不利。
加倫貝格說,有好幾次他幾乎要放棄這部電影的拍攝。但他在南京遇到了一位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的生平。這位老人當年13歲,他與其他許多人逃進了一個外國人的花園,才得以存活下來。這就是拉貝的花園。加倫貝格說:'這時我下了決心,一定要把這部影片製作出來。'影片結束時的場景是拉貝在日本人的壓力下不得不離開南京,但他受到中國人的歡送。在德國,他又見到以為早已不在人世的妻子朵拉,把她擁抱在自己懷中。一個美好的結局。"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