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經濟北美

拜登打算怎麼搞經濟?

Nik Martin
2020年11月9日

川普一直被認為在經濟方面比他的挑戰者喬‧拜登更有能力。現在,拜登必須要能夠證明,他有能力讓美國經濟重回正軌。

US-Präsidentschaftskandidat Biden im Gespräch mit Arbeitern in einem Werk in Detroit
拜登能否搞好美國經濟?圖片來源: Reuters/B. McDermid

(德國之聲中文網)四年前,川普向美國工人許下了不可思議的諾言:讓製造業的就業崗位回歸美國。這些工作崗位是近100年來超級大國美國經濟成功的支柱,但是在過去的20年裡,這些工作崗位已經流失到中國和墨西哥等國家。

對試圖重振國內製造業的舉措帶來的結果褒貶不一,但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和他的"讓美國再次偉大 "或 "美國優先 "的口號都受到了勞動階層的歡迎。

因此他的民主黨挑戰者拜登在競選中也承諾,如果他贏得總統競選,將恢復美國的工業霸主地位,也就不足為奇了。現在拜登勝選已確定無疑,他必須履行他的承諾。

美國工業的衰落是競選期間的重要話題(圖為位於密歇根州弗林特市的通用汽車製造廠)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Kowalsky


對就業崗位的承諾

正如拜登在勝選感言中明確表示的那樣,抗擊新冠疫情將是其政府的首要任務,但是他也將繼續推動"購買美國貨!"運動,以支持國內製造業,以此創造數百萬個新的就業機會,其中包括汽車行業的100萬個就業機會。但前提是成功抗擊疫情,否則經濟就無法恢復。


拜登為制定的經濟政策計劃中還包括對將工作崗位轉移到國外的公司額外徵收10%的稅。此舉也是為了堵塞稅務漏洞,因為美國跨國公司可以借助這些漏洞將其國外的生產利潤繞開美國國稅局達到避稅目的。與此同時,加強國內生產的項目將享受百分之十的稅收減免優惠待遇。

穆迪評級機構首席經濟學家贊迪(Mark Zandi)向德國之聲表示,拜登計劃中的這種"胡蘿蔔加大棒 "的做法很可能對美國企業對生產地點的選擇產生影響。但贊迪補充說,要做到這一點,民主黨不僅要征服白宮,"如果參議院仍由共和黨控制,拜登將很難實施新法規,"美國製造"法案也是如此。
 

不能令人信服

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拜登的經濟承諾和川普当時的承諾一樣令人質疑。畢竟,國際營運的跨國公司通常都是為了提高盈利而將生產遷往國外,例如遷移到還屬於新興市場的中國或者巴西等國家。

經濟學家埃德‧洛特曼(Ed Lotterma)指出:"美國在其他國家的工廠所生產的產品主要供應工廠所在地的市場或地區。很少返銷美國。"他說,如果能說服一家公司搬回愛荷華州或伊利諾伊州,那麼隨後肯定會有一家競爭對手佔據所騰出的海外生產地。

拜登被認為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他常表現出一種關心他人利益的姿態圖片來源: Jim Watson/AFP/Getty Images

大筆支出

雖然作為特拉華州的參議員,面對赤字升級的危險拜登曾向政府發出警告。但現在他卻打算進一步增加美聯邦赤字,目前美聯邦赤字約為3.3兆美元(約合2.82兆欧元)。拜登計劃推出一個未來十年內財政支出5.4兆美元的方案。

拜登承諾努力應對氣候變化、改善醫療保險、提供廉價房源和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因此受到很多美國公民的歡迎。

據拜登的競選網站(joebiden.com)稱,投資基礎設施將有助於實現充分就業。政府支出的最大份額應用於教育。


稅收政策的轉折

拜登計劃大幅提高稅收,主要是針對高收入者,旨在抵消過去四年來1.5兆美元的稅收減免以及填補其財政支出計劃的三分之二的資金。分析人士估計,美國央行目前的貨幣政策可以彌補剩餘的三分之一差額。

經濟學家贊迪告訴德國之聲:"預算赤字將會增加,但是從經濟角度來講,這並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利率如此之低而且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然而其他分析師則認為資本利得稅將會大幅度提高,可能導致股票市場出現拋售浪潮。

川普的稅制改革在國會獲得通過圖片來源: Reuters/C. Barria


貿易戰中走鋼絲

如果將川普激進的贸易政策推翻太多,拜登也將面臨壓力。川普的這些政策損害了美國與其最重要的盟友,如墨西哥和歐盟的關係。但是,貿易專家認為,"美國製造"的承諾可能會束縛拜登的手腳。因此繼續徵收關稅是必須的,即便對許多進口商來說這已是沉重的負擔。

據馬克‧贊迪(Mark Zandi)估計:"拜登將繼續向中國施加壓力。但他將遵守國際貿易法,不會發動貿易戰。" "他將再次與世界貿易組織(WTO)和其他跨國組織合作,向北京施加壓力,迫使其改變行為。"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