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拜登抗議中國拒簽美記者

2013年12月9日

《紐約時報》和「彭博社」在去年披露中共領導人家族財富的文章觸怒當局,兩家新聞社24名駐中國記者不獲續簽,將被迫離開中國大陸。拜登就此向習近平抗議未果。

China USA Treffen Joe Biden bei Xi Jinping in Peking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報導,《紐約時報》和彭博社有24名駐華記者的簽證將於本月末到期,中國當局拒絕為他們辦理續簽手續。外界普遍認為,這與兩家新聞社去年關於溫家寶及習近平家族財富的報導惹怒中國當局有關。這是繼中國當局拒絕向個別記者發放簽證後,首度同時對外國新聞社集體拒簽。

上周四(12月5日),到訪中國的美國副總統拜登在與《紐約時報》和彭博社駐京記者會面時表示,他已經在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國其他高層領導人發出警告,如果中方迫使記者離開,將面臨種種後果。但他同時亦表示,習近平對此似乎無動於衷。拜登並曾公開指責中方就是否為記者續簽簽證不表態以及屏蔽美國媒體網站的做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於同一天回應拜登稱,中國依據中國法規管理外國駐華記者:"至於外國記者在中國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我認為,只要你們堅持公正、沒有偏見的態度,就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中國官方對兩家新聞社的阻截早現端倪。兩家新聞社在披露中央領導人家族財富後,兩家媒體和中國當局關係惡化,他們在中國的網站先後遭到中方屏蔽。曾在兩會上向溫家寶拋出"王立軍逃館事件"重磅問題的《紐約時報》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在去年底不獲續簽,被迫離京到達香港。12月4日,到訪中國的英國首相卡梅倫與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布會時,彭博社(Bloomberg News)記者羅伯特‧赫頓(Robert Hutton)遭中方拒絕參加。另有報導稱,彭博社早前對記者報導開始自我審查,一篇關於中共高層領導人和中國首富王健林關係的稿件胎死腹中,儘管如此,仍未獲中國當局"綠燈"。11月13日,《紐約時報》記者張大衛(David Barboza)披露了溫家寶女兒與摩根大通銀行之間的利益關係,據該社記者向外透露,中國當局在此之後向《紐約時報》記者關閉了簽發證件之門。

《紐約時報》報導中指出,中國一直在對新聞機構進行周期性的打壓。特別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這種打壓變本加厲,凡國外披露中國當局政治和商業黑幕的一些調查性報導,都會招致中國政府對外國新聞機構的抗議和威脅。壓力之下,外國媒體何去何從?《紐約時報》執行總編吉爾‧阿布拉姆松(Jill Abramsom)表示:"能自由報導中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不論能否續簽成功,都要繼續對中國進行最高品質的報導"。11月初路透社資深記者慕亦仁(Paul Mooney)未獲中國簽證時,美國自由媒體人曹雅學在個人推特上指出,"就美國記者拒簽,美國政府應該考慮和中國之間實行記者對等協議。"

立裡:"即使趕走這些記者,關於中國的調查性報導也不會消失"圖片來源: DW

"即使趕走這些記者,關於中國的調查性報導也不會消失"

旅居荷蘭的時政評論人立裡向德國之聲表示,近年《紐約時報》和彭博社關於中國的調查性報導,有的長達數月的追蹤、從細節處入手採集資料,才推出很多轟動性的報導,包括習近平和溫家寶家族財產、王立軍事件等報導,給世界打開了一扇透視轉型中國的大門,如果中共當局封殺這24名在中國的記者,會對海外媒體在華報導品質產生一定的影響:"就像戰地記者一樣,不在前線,報導肯定會受到影響。"

但立裡同時也認為,即使中國共當局強力封殺這24名記者,在他們目前尚不敢將《紐約時報》和彭博社趕出中國的情況下,依然會有新的記者或其他媒體記者擔當同樣的角色,這些記者也有可能像儲百亮一樣,在香港或鄰近中國的地方,繼續和以前在中國建立的媒體訊息源保持聯繫,這樣關於中國的調查性報導不會消失:"外國記者可能還有中國的通訊員配合作事, 就像《紐約時報》等有的也要靠中國記者提供線索,或幫助調研等,這些中國訊息源是永遠存在的,他們會用很多方法向外媒記者、即使是這些被驅逐的記者透露訊息,只要中國繼續有貪腐新聞,只要有國際新聞價值,這些記者不會放棄中國新聞。"

立裡:習近平的強硬給了《紐約時報》、彭博社另外意義上的認證圖片來源: Reuters/Jason Lee

"中國當局給《紐約時報》、彭博社另外意義的認證"

立裡指當下的中國,無論是轉型中政治、還是經濟發展等,都是一個新聞"富礦"時期,世界各大新聞媒體肯定不會放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豐富新聞素材的領域。

他說,現今的中共執政層也一改江澤民時期對國外媒體"善意"或胡錦濤時代暗中施壓作法,轉為明晃晃的施壓:"這個事件也是反應習近平執政風格中系列事件中的一個,從中共當局的思維方式講,表示出他們的'三個自信'、在國際政治中也做出很強硬的姿態。習近平很強硬的聲張他強權的邏輯。"

面對中共當局不斷強硬的態度,外國媒體也呈現出不同的生態,前《華爾街日報》北京分社社長麥健陸(James McGregor)曾表示:"作為一個媒體公司,你在中國要麼做新聞,要麼做生意"。對此德國之聲在採訪中國作家野渡時,他表示中國在世界範圍內重大新聞越來越多,如果海外媒體進行自我審查,既喪失聲譽,也會失去市場。

立裡也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中國拒簽兩家新聞社的記者、習近平對拜登抗議的無動於衷等實際上給了《紐約時報》和彭博社一種認證:"就像《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前揭露美國政府越戰文件一樣,他們和美國政府都有過對抗,這反而助長了他們的新聞聲譽,這次事件實際上也會增加他們的國際聲譽,而一個媒體在業界的聲譽是極為重要的。"

作者:吳雨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