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揭示環境污染 反而倍受贊賞?

李幸璇/萬方(美聯社)2014年12月6日

片段中,一個女孩正在垃圾堆中幫小孩拍打蒼蠅。另一個片段中,一些孩子正把一些手術用的手套吹得像氣球一樣。這一個個影像可能不久後會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放映。

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王久良正在剪輯他第二部關於中國環境污染的電影。現為電影製作人的他,已跟國家媒體開始商量播放問題,並忙於應答一些想要採訪他的官媒記者--在一個獨立、批評政府的製片人每每要面對審查、騷擾的國家裡?

製作跟環境有關的電影到現在還是會受到來自地方的騷擾。王久良說,他曾被狗追、被恐嚇、被打。但是他們的工作在國家層面上受到包容,因為"處理環境污染"這個議題,正好與中共的理念相同。

為了經濟發展,中共長期摒棄了環境的保護。但隨著公眾越來越關注渾濁空氣、農產品污染以及水污染問題,如何對抗污染成為議題。上月中國承諾,將從2030年起減少碳排放量。

中國的獨立電影

"想要拍關於天安門事件的電影,可說是沒可能;想要拍關於中國司法制度的電影,你可惹麻煩了。不過跟環境有關的電影,現在比較安全。但是沒有很多人以環境作題材。"紐約市亞洲協會總部的電影總監許娜(La Frances Hui)表示。

8月,原來打算展示70部電影的北京獨立電影節突被叫停,其中有電影題材涉及大躍進造成的飢荒。有電影發行人表示,他們靠這些電影節來發掘新的電影製作者,然而近這兩年,在言論自由不斷收窄的情況下,新的電影越來越少。

獨立電影一般沒有經過官方的批准及審查程序,因此不能在影院播放。部分獨立電影製作者可以把電影賣到電視台,但是只能吸引少數觀眾,如學生和電影迷。

"垃圾圍城"

王久良的第一部電影作"垃圾圍城"可以通過網上直播免費收看。不少國內的新聞報導也使用其電影片段。許娜表示,電影得到了主流媒體和政府的注意,產生了前所未聞的影響。"垃圾圍城"的靈感源自王久良的好奇:北京的垃圾最後到底都去了哪裡?

30年來,中國犧牲了環境,換來經濟成就圖片來源: AP

王久良當時還是攝影師。2008年,他開始跟蹤一輛摩托車。這輛摩托在他居住的區內收集垃圾,然後把它們運到非法的垃圾場。他捕捉了這些畫面,後來又拍攝了片段,記錄了這些臭氣熏天的垃圾以及圍滿了蒼蠅的菜田--這些景象,離住宅區並不遠。三年之內,王久良通過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記下了幾百個垃圾場的所在位置,它們在北京的城外圍成了一個大圈。

2010年,在他的電影完成製作之前,他的部分照片曾在中國南部展出。當時他的電影計劃已經得到了中國官媒新華社的關注。新華社曾採訪王久良,並報導他騎摩托車繞北京7500公里,"住在最廉價的旅館、吃最簡單的食物,就是為了拍攝垃圾場,為了告訴人們在一座座摩天大樓的背後藏著什麼"。

王久良憶述,新華社曾要求他撰寫一份內部報告給中共黨員。三個星期以後,新華社的一名高層告訴他,時任總理溫家寶發了一份長長的指示給地區政府官員,要求他們注視問題。"到今天,約530個垃圾場中有8成已經關閉或是得到改善"他說。對此,北京市人民政府並沒有回應。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向王久良頒發了17500歐元的獎金,幫助他完成第二部作品"塑料王國"。電影主要記錄中國如何接收及回收外國的廢物,然後再將它們送回製造鏈中。

"電影的題目觸及中國的虛榮心"王久良說。"30年來的經濟成就跟環境代價、人民的生活水準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不過,王久良還得在一定的限制之內工作。他現在正跟中央電視台談判需要刪除哪些"敏感"的內容,例如一些村民批評政府的情節。不過,他希望電影可以在這個月順利播放。

電影推動保育

另一部紀錄片"鳥問"由李珍珍拍攝,記錄了江西省營盤圩鄉的大量殺鳥行為。當地居民在候鳥在澳洲和西伯利亞間遷移期間進行捕獵,並把它們以每隻幾塊錢的價錢賣到當地的酒樓。2012年拍攝該片的時候,李珍珍還是一個學生護鳥志願者。一年之後,她回到營盤圩鄉,並促請當地官員加強執行保育法例。到去年春天,該地已經沒有任何跟殺鳥有關的報告。

北京空氣污染嚴重圖片來源: Reuters

"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我們感覺很好"李珍珍說。她現在正為北京一個環保團體工作。

江西省遂川縣林業局發出了幾個指示,禁止殺鳥、沒收捕鳥用具、查察酒樓以及派隊阻止村民捕鳥。不過,其中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否認該紀錄片引發了任何行動。他說,林業局十年以來每年秋天都會派員上山監察情況。

當年"千年鳥道護鳥行動"的負責人簡儀(音)卻表示,這部紀錄片起了很大影響。當年拍攝的團隊跟當地政府合作,展示了問題並提出方法,這很可能會受到中央政府的批評。"我們嘗試跟政府合作,而不是視他們為敵人。我們讓他們瞭解到,跟我們合作其實對他們有好處,不然其他媒體發現後可能會炒作得更厲害。"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