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這場閉幕音樂會並不是一次華麗的"推向高潮",而是以輕柔和不同尋常的音響為音樂節畫上了句號。有誰聽過"愛和大海的詩篇"(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還有"埃及豔後之死"(La mort de Cléopatre)?
在10月1日晚上,座無虛席的波昂國際會議中心裡,觀眾們有幸聆聽了法國作曲家肖松(Ernest Chausson)和柏遼茲(Hector Berlioz)的這兩部作品,前者的風格介於華格納和德彪西之間,而後者則展現了埃及女王克雷歐佩特拉的悲劇性之死。不同尋常的另一點是,擔任女聲獨唱的不是一位,而是兩位:來自美國的Betsy Horne和來自保加利亞的Vesselina Kasarova。
之後是班貝格交響樂團在Jakub Hrůša的指揮下演奏舒伯特的C大調交響曲:略帶粗獷、富於節奏感、管樂器凸顯主旋律。舒伯特表現的是愛情的悲愴、孤獨和永遠的流浪。最後,幾乎是在不經意間,樂團加演了貝多芬《第八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似乎是提醒人們:我們是在貝多芬音樂節上!
情感的盛宴
貝多芬音樂節主席、理查德‧華格納的曾孫女妮科‧華格納(Nike Wagner)向觀眾們保證,此次音樂節要"在一個喧囂的世界裡為靜謐的感情創造一個空間"。在接下來的3周時間裡,這個承諾得到了兌現。畢竟在"遙遠的愛人"這個主題下,講述的是思念和難以成真的愛。
妮科‧華格納在音樂節閉幕時感到滿意。她說,在幾場歌曲音樂會上,她看到有觀眾流下了眼淚。她還特別稱讚弦樂四重奏周末專場演出是"尤其動人心弦的體驗"。
短而精悍
與往年4周的音樂節檔期不同,今年的貝多芬以樂節為期只有3周。但節目安排只比以往略有減少,這意味著在某些周末的日子裡,同時會有好幾場音樂會上演。儘管觀眾因此不得不精心選擇,但卻沒有因此影響興致,演出的上座率平均在70%左右,比去年還略有提高。
今年的音樂節是在臨時場地舉行的:包括有回聲效果的波昂十字教堂和空間相對較大的國際會議中心,對一些演奏家和團體來說,也帶來了音響效果上的挑戰。而在今後兩年裡人們還將面臨這一狀況,因為波昂的貝多芬音樂廳正在進行翻修。不過英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團(BBC Symphony Orchestra)、黑森州廣播交響樂團(hr-Sinfonieorchester)和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Mariinsky Theatre Orchestra)還是顯得得心應手。
音樂節期間,一些演出給然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和驚喜,比如正負號薩克斯風四重奏組(Signum-Saxophonquartett)、校園音樂會上來自烏克蘭的新作,以及裡昂歌劇院芭蕾舞團用舞蹈演繹貝多芬的《大賦格曲》。
人們對2020年寄予期待,這一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貝多芬音樂節將獻上大禮,演出、紀念活動將貫穿全年。
貝多芬是怎樣變聾的?他是否如坊間盛傳的那樣壞脾氣?關於這位音樂大師的傳記很多,然而傳說和謎團同樣不少。在波昂貝多芬音樂節之際,我們在這裡幫您破解一些謎團。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貝多芬的出生日期首先就是個謎。確定的是他於1770年12月17日在波昂受洗禮。他自幼學習鋼琴、管風琴、小提琴,7歲那年辦了第一場個人演奏會,12歲開始作曲。1792年他搬到了維也納,一直生活到1827年3月26日去世,享年56歲。
圖片來源: AP貝多芬一生未婚,他舉世聞名的鋼琴曲《獻給愛麗絲》是為歌劇演唱家伊麗莎白‧羅克爾(愛麗絲是伊麗莎白的簡稱)寫的。據傳,他還曾向這位女歌手求婚。而他的好友這樣評價這位音樂大師:「貝多芬在維也納一直處於戀愛中。」而他的遺物中也包括也給一位女性的多封情書,這段歷史也被傳為佳話。
貝多芬被描繪為矮小敦實、臉上佈滿雀斑,另外還非常邋遢——不愛倒夜壺、樂譜旁邊就是剩菜剩飯。另外,他年輕時性格活潑,上了年紀則變得性情乖戾,這或許與他的耳聾有關——貝多芬在其「哈利根施塔特小屋遺囑」中回顧了失聰的經歷。 而他的嚴厲甚至讓受他撫養的侄子卡爾嘗試自殺。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貝多芬為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時代畫上了句點。他被看作是音樂界的革命者和浪漫主義的開路人。他在第九交響曲中運用了人聲合唱,這是那些古典主義交響曲所沒有的。他的音樂風格熱情奔放、對比強烈,辨識度非常高。他一生留下了240部作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貝多芬是一名完美主義者。他不僅為其所在的時代作曲,而為後代留下藝術瑰寶。他對其作品反復修改,常常工作至深夜。他成功了:他如今仍然是世界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作品傳承至今。
圖片來源: CC維也納歌劇院院長邀請貝多芬為其劇院寫一部歌劇,這成就了貝多芬一生唯一一部歌劇《費德裡奧》。這部歌劇在1805年首演時漏洞百出,貝多芬之後對其進行了反復修改,將兩幕劇改為三幕劇,其最後版本很成功。歌劇是基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貝多芬不僅對音樂著迷,也涉獵哲學、文學和政治。他早期音樂作品中的英雄主義元素非常鮮明。他為法國大革命所吸引,並曾將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獻給了他所欽佩的拿破侖。然而在拿破侖1804年稱帝後,貝多芬憤怒地收回了這一饋贈。
圖片來源: Wikipedia public domain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是世界最常被演奏的交響曲之一,人們都很熟悉其特別的四音符「短-短-短-長」主題開頭。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了9部交響曲,雖然不及莫扎特的41部,但也算非常高產。而且9部交響曲似乎成為了作曲界的魔咒,後世的著名作曲家馬勒、布魯克納等,無人能出其右。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著名的是其末樂章——由詩人席勒同名詩改編的《歡樂頌》。這是貝多芬最後一部交響曲,在譜曲時他已經失聰。該交響樂的首演在1824年5月7日,當時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已經無法聽到台下雷鳴般的掌聲了。時至今日,這部交響曲仍在音樂界佔據重要的地位,給予了後世很多創作靈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貝多芬在27歲時就開始耳背,在48歲時完全失聰,並受耳鳴折磨。最新研究顯示,造成他失聰的原因是由東方鼠蚤所傳播的斑疹傷寒症。如今人們知道,當時的醫療水準有限,治療手法非常折磨人(圖為貝多芬的助聽器),而且導致耳內進一步感染。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因此變得特立獨行而古怪。儘管如此,貝多芬仍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偉大的作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Beethoven-Haus Bonn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