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曾在數百年時間裡彼此視為死敵的兩個國家,正式締結友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麼短的時間裡就發生這樣的事情,簡直與奇跡無異。因此,梅克爾和馬克宏有足夠的理由,簽署一份新《愛麗舍條約》。新條約在亞琛簽署。
圖片來源: AP當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1962年到波昂訪問德國總理康拉德‧艾德諾時,歐洲熱正方興未艾。半年後,這兩位政治家簽署了愛麗舍條約,並由此確立了兩國間的友誼。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70年代,在各自國家首腦和政府領導人中,吉斯卡‧德斯坦和赫爾穆特‧施密特結誼尤深。德斯坦總統也曾到漢堡私人住宅拜訪過施密特,不過,對這位德國總理「令人難以忍受的抽煙嗜好」頗有怨言。德斯坦總統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已故施密特則一輩子遺憾,未學法語。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現有約2000個法—德城市締結夥伴關係,其中某些夥伴關係比愛麗舍協議還早。德國圖林根州龍訥堡(Ronneburg)和法國裡昂附近的歐特維爾—隆普內斯(Hauteville-Lompnes)之結為姐妹城市,要到德國重新統一之後方才可能。城市夥伴關係增進學生、文化、職業交流。
圖片來源: DW法德交往史上的輝煌時刻:1984年,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和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柯爾在凡爾登悼念兩次世界大戰受害人儀式上不由自主握住對方的手。很少有圖片能如此生動地象徵德法和解。
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Sven Simon戴高樂和艾德諾從一開始就想到了兩國的青年:他們應走到一起,相互學習。德國青年古特克內西特(Nikolas Gutknecht)和法國青年普爾斯福特(Patrick Pulsfort)在2016年的一個紀念一次大戰活動上為其他青年提供服務。從1963年以來,德法青年組織使900萬德法青年走到了一起。
圖片來源: DW/B. Wesel曾經的敵手今天組成共同部隊。德法聯隊於1989年組建,1993年成為歐洲軍團的有機組成部分。該部隊曾在巴爾干、阿富汗和馬裡執行主要任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政治上,基民盟籍的德國總理安吉拉‧梅克爾同法國薩科奇總統的繼任—社會黨籍的弗朗索瓦‧奧朗德之間的關係從未親密過。尤其在歐洲國家債務危機中,梅克爾敦促節約,奧朗德則強調景氣刺激。儘管這樣,也出於對歐洲的責任感,兩人仍能找到一個良好的共事層面。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很久以來,法國人對德國是經濟上更強的夥伴這一點耿耿於懷。2017年,出現一次例外:標致和雪鐵龍所屬的法國汽車集團PSA收購了老牌德國生產商歐寶。從那以來,很多在德歐寶雇員憂心忡忡,生怕工作崗位不保。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Rumpenhorst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年之際,法國總統馬克宏和德國總理梅克爾在貢比臬會晤。1918年,停戰協議在此簽署。一名女嘉賓把梅克爾錯當成馬克宏夫人,—此情此景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德法友誼畢竟還未走到這一步呢。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 Nietfeld(德國之聲中文網)含28項條款的友好條約在歐洲高層政界人士見證下,在德國亞琛市政廳簽署。聯邦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條約裡就兩國在一系列政治領域裡更密切合作達成一致。其目標之一是,兩國建立共同經濟區、在安全政策上密切合作。兩國也將在共同邊界地區加強交通政策上的合作。下一輪德法部長理事會將確定各相關項目的名稱。
梅克爾在致辭時表示,希望借助這一《亞琛條約》推進歐洲統一大業。她指出,在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日益囂張、多元主義遭受壓力之時,需要有堅定、明確和朝向未來的回答。這位德國總理強調,法德兩國必須在能確保富裕和安全的領域成為領頭人。
"愛麗舍2.0"
馬克宏感謝梅克爾為增進德法關係所作的努力。他指出,梅克爾是一位始終維護法國和歐洲的政治家。他表示,現在,兩國必須確認它們對歐洲所負的責任。距歐洲選舉不到4個月,這位總統對歐洲面臨的危險發出警告,比如:英國退出歐盟、歐洲日益坐大的民族主義。
亞琛條約是對1963年的《愛麗舍條約》的補充。56年前的今天,時任聯邦德國總理艾德諾(基民盟籍)和法國總統戴高樂在巴黎簽訂了該條約。該文件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法和解的基礎。
凝煉/苗子(德新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