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攝影正處在一個危急階段」

德國之聲網路部 費岑麥爾2005年4月13日

德國最大的純攝影藝術中心「攝影之家」在漢堡開幕。德國之聲網路部採訪了「攝影之家」創立者兼主任,身為時裝攝影師和收藏家的F.C.龔德拉赫,談及攝影藝術的過去和未來。

龔德拉赫作品之一:雅典1966圖片來源: Stiftung F.C. Gundlach

德國之聲網路部(以下簡稱DW-WORLD):龔德拉赫先生您好!您在1950年代時候是怎麼進入時裝攝影這一行業的?

龔德拉赫(以下簡稱龔):或多或少也是偶然幹上這一行的。我上過一個攝影學校,之後成為一個助理。我在巴黎待了一段時間:在1950年代初期的時候,巴黎可能是歐洲最重要的城市,從藝術和氣氛上說。這對我影響很大。當時我為重要報導拍攝圖片。那真是一個沒有電視的年代──反過來現在我們可能很難想像當時的情況。當時在德國可能有20份左右的配圖報紙,在『快報』和『明星』雜誌上也剛開始配圖片。他們當然需要攝影素材,關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受歡迎。於是我就在助理一職之後獨立創業,成為自由攝影師。

DW-WORLD:1950年後期直到1960年初柏林牆築起,柏林逐漸成為時裝城市。當時還是廢墟和東西前線之城的柏林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畫面?

龔:柏林有很長的歷史傳統,柏林是巴黎之後的時裝之都,在19世紀時就已經盛行時裝作坊,並有很完整的行業體系,這個體系經過戰爭後也保留了下來。時裝商店慢慢地也聚集在褲襠大街和艾克烏蘭大街兩邊。漸漸地也和東城的時裝店靠近了,很快連成片。

DW-WORLD:時裝是否是毀滅的一種反應──柏林當時確實還是個滿目蒼痍的廢墟之城?

龔:不,不,這是不同的世界。我反對把50年代的柏林描寫得這樣灰色和負面。當然當時還存在廢墟,起初的時候隨處可見。但是人們經歷了緊張壓迫的戰爭後重新開始自由的,另一種的生活。剛開始只關注純粹的人的生存問題,然後很快地各行各業發展起來,百廢俱興。而在柏林尤其是服裝行業。

DW-WORLD:您至今收藏了1萬2千幅攝影作品,選擇收藏品的時候您遵從哪些偏好呢?

龔:事先說明:藏品多少不是那麼重要。可能還不止這麼多。我的收藏品總的主題是「攝影中人的形象」。因為這也是我的主題。我一直拍攝人像,因此也對關於人的攝影作品有親近感。收藏中時間跨越度很大,有早在1860年的,也有當今的作品。而且時間感體現在每一幅作品裡,一如人們感受的以及作品本身呈現的。而自己與作品的關係也今非昔比。如果您拍攝時裝,那麼您拍到的人(模特兒)就是他(她)所呈現的。所不同的是經過我的擺設,我為一個女人拍的作品,並非她這個人本身。

DW-WORLD:您是漢堡「攝影之家」的創立者。攝影在德國是否被作為藝術,或者她需要引起更多關注?

龔:攝影在德國的地位並不如其他一些國家,比如美國、法國或者瑞士。我們在媒體上對這個藝術的闡述有很大差距。攝影目前處在很危急的階段,因為膠片攝影走到盡頭了,數位攝影取而代之。另外,電視跨越了攝影對時間靜止的闡釋。今天的數位圖像能更快適應印刷媒體,並且很快傳遍全球。現在也出現了最早的一群藝術家,他們只用數位設備就能創作出天才之作。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