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改革的代價

2013年7月16日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年上半年增長率「僅」7.6%,讓習慣了該國兩位數增長的許多中外人士惴惴不安。德語媒體指出,明顯「趨緩」,或許是中國經濟逐步進入正常狀態的一個標誌。

ARCHIV - Kräne be- und entladen am 28. Februar 2012 Lastwagen im Containerhafen von Tianjin in China. In diesem Jahr soll sich der Zuwachs der Im- und Exporte in China auf nur noch zehn Prozent halbieren, wie aus einem Bericht hervorgeht, den die mächtige Reform- und Entwicklungskommission (NDRC) am Montag zum Auftakt der diesjährigen Sitzung des Volkskongresses in Peking vorlegte. EPA/HOW HWEE YOUNG (zu dpa 0135 vom 05.03.2012) +++(c) dpa - Bildfunk+++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多年來以兩位數增長而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今年上半年增速為7.6%,創下10年來最低紀錄。外界對這一發展見仁見智,看法大相徑庭。7月16日的德語媒體,意見卻驚人地一致。《法蘭克福匯報》雖承認,相關的發展令人驚訝,但總起而言,增速放慢是中國政府實施相關改革所付的必要代價:

「按照謹慎的改革家們的意見,中國從中等收入國家成為高收入國家的關鍵在於,依靠內需、服務業和高價值知識型產業,加強競爭,國有經濟不再獨享優待。不過,全球景氣疲弱、現今體系的受益人等眾多反對者構成羈絆。溫家寶主政的前政府就因這兩種羈絆而失利。

李克強為首的新政府力求實現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圖片來源: dapd

「新政府可以贏得這場戰鬥,前提是,它能成功地做到,不讓失業人群這個在民眾中具備相當大號召力的群體成為自己的反對者。年復一年,尋求就業的農業人口和高校畢業生都要增加百萬千萬。這一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便會發生騷亂。最近一次,是在2008/09年。當時,成千上萬家出口企業一度被迫關閉。為防止局勢惡化,政府出台了一項巨大的景氣刺激計劃,將人民幣與美元掛鉤,向借貸市場投入巨額資金。直到今天,中國都還受累於由此產生的後果。改革推演亦是這一後果的一部分。迄今,就業市場的局面還算安靜,勞動力緊缺,薪資看漲。這顯示,中國可以承受較低些的增長率,而且,改革路線可以而且必須繼續貫徹。」

告別粗放型經濟

《商報》也相信,中國經濟增速放慢是政府有意校正過去粗放型擴張經濟政策的結果,而新路線能否成功,需要看現政府能否適時採取適當手段:

「中國正面臨一個前所未見的經濟政策試驗:實現國家管控下的從水泥到創新的轉變,從投資到消費的轉變。命令式經濟的既有概念不再有效。以李為首的有意改革的班子雖制定了數字精確的5年規劃,但是,在強勢經濟的那個未知領域,許多事情尚難預料。」

中國經濟增速放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薩克森報》認為,德國和歐洲企業都會成為中國改變經濟發展戰略的受益者:

「李克強總理說,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目前只有7.5%,對此,人們無需憂慮。這一發展的背後是一種戰略:從過分強調工業化的出口經濟轉為內需增長經濟,13億消費者該是這一內需增長的保障。將消費作為中心的這一經濟戰略需要時間。但它前景光明:對德國企業來說,中國現在就已經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如果李克強的路線加強了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歐洲生產商們的市場機會也會隨之增加。 」

摘編:凝煉
責編:洪沙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