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場韌性的爭鬥」

德國之聲中文部2008年12月22日

12月18日,北京召開大會,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柏林日報回顧了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

大會現場圖片來源: AP

"為了給成就增添光澤,今天的中國共產黨把改革過程說成是自己卓有遠見的樣板,好像鄧小平1978年一甩手就變出了一幅宏偉藍圖,從此勢不可擋。實際上,中國的改革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場韌性的爭鬥,在深思熟慮和堅決執行的一面之外,臨時拼湊、施用詭計和相互妥協也同樣起了重大作用。鄧小平說,中國的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樣雖然能過河,但並非捷徑。

為了忽悠黨內強硬派,鄧小平一開始就不得不繞路而行。黨的全會並沒有像今天所說,為他的'改革開放'政策吹響了號角。1978年的全會公報沒有出現'開放'字樣,'改革'也只是一提而已。今天視為初期改革核心的農村改革計劃甚至遭到堅決否決,全會反而盛贊毛澤東時代災難性的人民公社。

黨內保守毛派不知道,全會上鄧小平在給足他們面子、使他們安心的同時也開始讓人做解散人民公社的試驗。當1984年人民公社正式廢除、農民又可以擁有土地時,大多數人民公社本來就已名存實亡。直到1992年,鄧小平才最終貫徹了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綱領。這時,他和他的接班人才敢於對改革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動手:國有企業私有化。僅九十年代的私有化浪潮中,就有三千萬工人失去了工作。"

柏林日報最後指出,"黨在一個問題上仍然毫不妥協。鄧小平說過,經濟要開放,但必須保持黨的領導。近二十年前,遵照他的命令,天安門廣場的民主運動遭到鎮壓。就算四個現代化獲得成功,但第五個現代化、即政治現代化卻停步不前。"同樣,新蘇黎世報也談到了中國的政治改革問題:

"在許多觀察家看來,血腥鎮壓1989年學生運動後,近二十年的發展就像是黨的領導人與人民簽訂了一項非正式條約:中國人在經濟上獲得自由,但作為回報,必須接受目的在於維護黨的權力和穩定的政治制度。

雖然最近以來,黨的領導開始加強司法、反腐敗、增加行政透明度、甚至在村一級黨組織試驗直接選舉,但至今仍然沒有三權分立的明確機構。實際上,一切戰略決策並非由政府部門、而是由黨及其幹部作出。就像皇帝時期的官僚體系一樣,需要權衡利益時,他們總是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民既不能選舉本來權力就很小的立法機構,也不能選舉國家主席。

胡錦濤再次說,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他許諾繼續改革,但他沒有透露共產黨如何理解民主。相反,他明確表示,不能接受對黨領導和控制一切的現狀提出異議。"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