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民主與經濟增長:中印兩國經驗互補

瀟陽2005年3月23日

十個中國人關在一個房間,問題就是如何使大家說話;十個印度人關在一個房間,問題就是如何使大家都閉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雜誌3月5-11日號以中印兩國比較為本期專題,分析了兩國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特點。在談到兩國政治體制時,文章首先引用了這個笑話。

印度人愛說更愛唱圖片來源: DW

中國和印度同屬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兩國的人口加起來佔了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二,都是農業大國,近年來在經濟增長上都讓世界矚目。中印兩國常被放在一起比較,但是常見的一些觀點往往不是老生常談就是過於簡單化,例如說印度是一個世界最大的民主但缺乏效率,而中國實行的是經濟增長和維持穩定至上的威權政治,並把這一觀察用來解釋彼此。「經濟學家」中印比較專題的作者西蒙.朗格(Simon Long)則大膽立論說,如果中印兩國是在進行經濟賽跑,中國早已把印度拉下了一圈,而其中的原因其實與政治制度沒有多少原因。朗格認為,中印兩國都有對方值得借鑑的經驗,特別是在政治體制上,印度並不是因為實行了民主就沒有了政治體制上的弊病,中國也不應該因為經濟成就而得出一黨專制是好的政治制度的結論。

朗格在對比分析中印兩國政治制度與政治文化時說,雖然開篇的這個笑話只是個笑話而已,但是凡是有在印度和中國兩國工作過的人都會覺得當中的確有些道理。朗格指出,中國在繼續實行一黨專制的同時,社會的開放程度已經今非昔比,人們在政治上不能改變什麼,但是可以忽略政治;在印度,人們的確熱衷於討論,大事小事都不例外,以至於一位印度學者出了「民主的負擔」一書,上面引用前英國首相艾德禮的話說:「民主意味著政府是討論產生的,但是只有能打斷討論,民主才會有效率。」在印度,討論似乎永遠不能被打斷。一位印度記者更加極端地說:「中國和印度的區別是:印度人人都有否決權。」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印度的改革步伐十分緩慢,就是因為民主制度太沒效率,而中國則是決策很快;三峽工程這樣有爭議和有重大不可預見後果的工程只有在中國才能上馬,而在印度是不可能的。

朗格則指出,其實中國的決策速度也常常是非常緩慢,三峽工程是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開始討論的,而印度也不乏有爭議的大壩。朗格說,決策緩慢不一定就是壞事,大多數印度人已經接受了民主是要付出效率代價的事實;民主為印度帶來的好處就是穩定,在印度這樣一個貧窮、多民族和社會等級分化嚴重的社會,民主制度已經有了根基,這從窮人的投票熱情上就能看出;民主可能沒有為印度帶來10%的經濟增長率,但是也沒有給印度帶來瘋狂的「文化大革命」。朗格援引一位印度經濟學家說:印度有10億多人口,民族29個相當自治的邦,33種語言和1650種方言,有六大宗教,穆斯林人口佔總人口的13%,這樣一個國家也許只有靠緩慢的發展和靈活的民主制度才不至於分崩離析。

而在中國,是共產黨代替人民作出了選擇,選擇了犧牲自由換取經濟增長的道路;與印度不同,中國的穩定不是討論來的,而是鐵腕政策的結果。

朗格指出,印度的問題並不能歸結於民主制度本身的弊病,而是人為的問題。印度1947年獨立後,國大黨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裡以絕對的議會多數執政,遺憾的是國大黨在民主制度下仍然做出了許多錯誤的決策。今天的印度在政治上需要改革的東西很多,如政客腐敗和執政聯盟的頻繁分裂。根據印度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的統計,印度下院去年當選的541名議員中,有近四分之一的議員都受到犯罪指控,權錢交易和賄選現象在印度貧困地區非常嚴重。印度前總理拉吉夫.甘地曾說,援助貧困人口的每100個盧比中,只有15個盧比能到窮人手裡,另外的85盧比都被官員貪污了。這話今天在印度還經常被用來描述現實。

印度政治體制中的另一大弊病是保守的地方主義勢力和等級制度,特殊利益集團越來越擁有政治上的影響力,全國性的大黨單獨執政的機會越來越渺茫,代表了印度教徒勢力的印度人民黨也同國大黨一樣,自1996年以來沒有獲得過獨立執政的機會。

目前的印度執政聯盟是由20多個政黨組成的,它的好處是各黨派都必須學會妥協讓步,弊端是政治決策機制很容易就癱瘓以及政府財政開支龐大,政治決策的興趣往往在於如何分已有的蛋糕,而不是烤出更大的蛋糕。

朗格對中國的政治現狀分析道:如果說印度的政治制度改革不盡人意,中國的政治改革則是有生命危險的。儘管中國在農村的鄉村、一些城市的基層機構以及一些黨和行政的機構實行了選舉制度,互網聯等媒體提供了更多的言論空間,但共產黨從來沒有考慮放棄對權力的壟斷。

人們曾希望胡錦濤上台後會帶來更快的政治上的開放。但是這一希望看來不是很大,胡錦濤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引進西方的分權式民主制度。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研究學院的中國專家托尼.賽伊奇指出,胡錦濤的思路是相信「通過改善地方官員的品質、把官員們教育成更正直的和具有道德意識的好官」來解決中國的問題,這一思路明顯帶有儒家思想的影子。

朗格認為,儘管中國腐敗現象嚴重,貧富差距拉大,民眾的不滿情緒越來越高,抗議事件層出不窮,但是一項2003年的社會調查得出的結論值得注意:中國的社會不滿情緒更多的是指向地方官員,民眾對中央政府總體上還是滿意的。朗格認為,這說明民眾多少認同了中央政府在把中國提升為超級大國上取得的成績。

朗格總結說,中國共產黨遲早要放鬆政治上的統治。儘管有人樂意引用德國、日本、蘇聯、韓國和台灣的例子來說明威權政府促進經濟起飛的作用,但是沒有民主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長久立足於先進之列。政治上領導國家離不開創新,而民主制度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卻是相對來說最好的能帶來創新的制度。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