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40311 Syrien

2011年3月25日

在中東,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該政權與伊朗關係密切。而一旦敘利亞局勢動蕩,敘以和平進程也勢必受影響。

敘利亞南部城市德拉 示威者與警方爆發流血衝突.圖片來源: AP

敘利亞政府對愈發猛烈的國內抗議浪潮採取了殘酷鎮壓的做法。抗議浪潮的中心是在該國南部與約旦王國接壤的德拉市(Deraa)。3月23日,當地的安全力量沖進了一座清真寺。據敘利亞官方的統計,衝突中共有6人身亡;而當地醫院則稱,共有25名抗議者中彈、100人身亡。暫時還沒有更準確的傷亡數字。

德國著名伊斯蘭問題學者施泰因巴赫(Udo Steinbach)認為,目前敘利亞政權也受到了"阿拉伯之春"的衝擊:

"革命的火花在眾多阿拉伯國家間逐步燎原。這是敘利亞政府無法迴避的,大馬士革的掌權者無法置身事外。"

德國全球及區域問題研究所的中東問題學者班克(André Bank)也認為,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現在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不過阿薩德總統的地位暫時還算穩固,他在該國比例極大的青年人口中仍然有著相對較高的支持率。班克指出,敘利亞民眾迄今都認為阿薩德總統與腐敗權貴還是有所不同的:

"一旦這種'有所不同'的形象崩塌了,一旦阿薩德總統自己也成了抗議活動的主要目標--就像本‧阿裡或者穆巴拉克那樣,那敘利亞的局勢就將如前所未有的洪水決堤。"

現任總統阿薩德2000年接替他去世的父親,成為敘利亞的掌權者。當時,眾多專家都認為,阿薩德總統將推行真正的改革,但他依然堅持一黨專政,並廣泛使用武力鎮壓反對派。而經濟改革也收效頗微,該國青年失業率據估計達20%。施泰因巴赫認為,失業問題也是抗議浪潮起因之一:

"對經濟改革的失望、對反腐敗的失望、對自身日益被邊緣化的擔心,這些情緒在敘利亞南部更為強烈。那裡離大馬士革更遠,經濟狀況更差。不過現在在敘利亞的其他地區,這種不滿情緒同樣在發酵。"

目前的抗議浪潮究竟能否撼動大馬士革政權,目前還不明朗。阿薩德政權的根基是國內的什葉派阿拉維信徒,他們作為少數派,卻把持著敘利亞軍政要職。中東問題學者班克說道:

"這當然是一個問題,但也正是這點對現政權至關重要。軍方由此不會像埃及那樣調轉槍口指向阿薩德總統,因為阿薩德總統的下台也意味著他們的末日。"

不過,敘利亞政權的根基並不只是阿拉維信徒,還包括伊朗。敘利亞與伊朗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締結了盟約,以抵禦當時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影響力。不過,伊斯蘭問題學者施泰因巴赫認為,敘利亞政權目前還無法指望伊朗的幫助:

"這是一個政權間的聯盟,而非人民間的聯盟。在敘利亞,80%民眾都是遜尼派,因此兩國間談不上什麼親密的友誼。"

現在,局勢走向取決於阿薩德對抗議者採取的態度。而如果阿薩德政權倒台,對以色列及中東和平進程也會有影響:

"一個民選的合法政權提出了要求更多,他們會對以色列施加更大的壓力。而埃及、約旦、或者敘利亞,他們在幾年來都沒有真正挑戰過以色列。"

作者:Dominik Peters                       編譯:文山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