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卷在港首發

2012年11月1日

中國問題學者,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在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其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首發活動。學者認為當前中國社會仍存在大大小小的"毛澤東"。

Buch-Cover "Der Ursprung der Kulturrevolution" in 3 Bänden von Roderick MacFarquhar***Das Bild darf nur im Rahmen einer Buchbesprechung benutzt werden

(德國之聲中文網)10月29日,歷史政治學者、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歷史與政治學講座教授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應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學研究服務中心"的邀請,在港參加了其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卷中譯本首發活動。

1974年至1997年間,麥克法誇爾相繼發表了《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人民內部矛盾,1956-1957 年》、《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大躍進,1958-1960年》和《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浩劫來臨1961-1966 年》三部"文革前史"英文版。北京求實出版社曾在1989至1990年間出版該書的中譯本, "八九民運"後中共當局收緊言論空間,此書第三卷中譯本一直難於問世。香港新世紀出版社此次首次出版第卷中譯本並增補原中譯本刪減部分,10月末《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全版中譯本在香港正式發行。

Chi0111 MacFarquhar - MP3-Mono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裴敏欣認為麥克法誇爾的文革史是研究中共高層政治的少有的傑出著作。該作品從毛澤東時代政治精英的意識形態與政策分歧和權力鬥爭來解釋文革的政治起源。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二卷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卷

麥克法誇爾中文名字為馬若德,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包括《中蘇之爭》、《毛統治下的中國》、《中國政治:六十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及近期與沈邁克合著的《毛澤東最後的革命》,《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書為其最重要的作品。另外麥克法誇爾在哈佛大學講授中國文革史迄今二十餘年,這門課程也成為哈佛的經典課程之一。

"毛能發動文革,應政治體制上找原因"

旅美學者胡平對德國之聲表示,麥克法誇爾的書有助於讀者更為全面的瞭解文革這段歷史,胡平作為文革時代的親歷者,認為毛澤東發動文革的根本原因在於:"他發動的大躍進造成了大飢荒,後來不得不接受劉少奇這一派的務實政策,這樣他在黨內上層的威信降低,他就擔心大權旁落,也擔心死後象史達林一樣受到批判。後來在林彪的幫助下,他從強調經濟建設改成階級鬥爭。"

《炎黃春秋》雜誌主編、《墓碑》一書的作者楊繼繩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也表示,目前中共當局關於文革的定性為"毛澤東錯誤發動、被江青、林彪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的一場動亂",對此他持保留意見。

楊繼繩說: "是毛澤東錯誤發動,但毛澤東為什麼能發動,為什麼全民瘋狂的跟隨,為什麼能持續十年之久,為什麼造成那麼多人的死亡和犧牲?我覺得得從政治制度上尋找原因,是從1949到1966年整個制度體系造成的,這個制度體系再加上對毛澤東的高度神化和崇拜才導致文革的發生。「

文革中投入狂熱運動中的群眾圖片來源: AP

"中國大大小小的毛澤東太多了"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丁學良與麥克法誇爾會面後,在《金融時報》上撰文也指麥克法誇爾對文革的研究,為現實解讀"薄熙來事件"、"重慶發展模式"等提供了貼切的背景和深層脈絡:"薄、王那一幫領導幹部利用不受法律制約、也不受輿論制約、更不受道德制約的黑幫式權力,為別人造就了一片紅色恐怖, 同時也為自己埋設了一串烈性炸藥。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引爆--爆炸是一定的,爆炸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則是不一定的。

對此重慶民間思想家、歷史學者王康認為時至今日,毛澤東及其主張在中國還是受到很多人的擁躉:"他把他自己的思想和數以億計的'人民'聯繫在一起,這是毛澤東至今都在中國社會底層或有一部分階層裡有深厚土壤的奧秘,不破除這個奧秘中國很難進步,對文革的認識也無從談起。在中國社會不管黨內,還是民間,大大小小的毛澤東太多了。"

胡平認為複雜的文革歷史不可能完整複製,但不同的人包括執政者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從中選取文革片段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或批判或肯定。對未來中國執政領導人會不會有此傾向,王康表示有待觀察,而這也需要讀者從不同的關於文革、毛澤東的歷史著述中作出他們的判斷:要民主、法治還是毛澤東?

作者:吳雨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