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拉尼基的傳奇一生

2013年9月19日

德國最知名的文學評論家馬塞爾‧萊希-拉尼基於9月18日逝世,享年93歲。出生於波蘭猶太家庭的拉尼基是大屠殺倖存者。他的評論風格尖銳辛辣,在德國文壇享譽盛名。

圖片來源: dapd

(德國之聲中文網)馬塞爾‧萊希-拉尼基(Marcel Reich-Ranicki)經常被稱為"文學教皇"。萊希-拉尼基本人並不喜歡這個稱謂,因為他並不希望成為完美無缺的人,但無論如何,他都是文學界的權威。1920年6月2日,馬塞爾‧萊希-拉尼基在波蘭出生。他的父親是一名商人,其公司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在工廠關門後,這個猶太家庭移居柏林。拉尼基在德國的求學生涯並不順遂,因為他起初無法流利使用德語。"我在學校裡像個局外人,"拉尼基日後回憶道。"我沒有故鄉,30年代第三帝國成為我的家鄉,我在柏林一直待到1938年。我的人生歸屬就此出現,那便是文學。"

波蘭夫婦的救命之恩

在德國高中畢業後,拉尼基原希望攻讀德國文學,但卻遭到納粹的驅逐,不得不同家人回到波蘭。1940年開始,他住在華沙猶太人聚居區中,其父母和兄弟遭到納粹殺害。拉尼基在猶太人聚居區結識了妻子泰奧菲拉(Teofila)。這段婚姻跨越了半世紀,直到泰奧菲拉在2011年辭世。拉尼基曾表示:"我曾經認識了許多對我無比親切的人,比如一對波蘭夫婦拯救了我和我的妻子。"

拉尼基在猶太人聚居區中認識了攜手後半生的妻子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戰爭結束後,拉尼基任職倫敦的波蘭領事館。拉尼基曾基於感激之情加入波蘭共產黨,在重返波蘭後,他遭到共產黨開除。這可說是文壇的歷史性轉折點。拉尼基在波蘭時已經是倍受推崇的文學批評家。他擅長的領域是德國文學。1958年他以學習的名義回到德國定居。他在2001年回憶時說:"我當時從事的工作與今日相同,始終是文學,德國文學。"

最愛德國經典名著

拉尼基將熱情傾注於德國文學上。他曾撰寫了多本關於德國文學的著作,出版或評論過無數文學作品,德國出版業有關他的詞條達數百之多。他最鍾愛的則是經典名著:歌德、海涅、克萊斯特、馮塔納和托馬斯‧曼。

拉尼基曾主持電視節目"文學四重奏"長達14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當代的文學作品中,拉尼基也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鳴。作為《時代周報》以及《法蘭克福匯報》的文學評論家,他的評論以犀利辛辣著稱。從德國作家團體"四七社"直至今日,拉尼基就像文學業的監護人,鋒利的措辭和慷慨激昂的評判讓人對他又愛又恨。1995年,《明鏡周刊》刊登了他撕毀君特‧格拉斯(Günther Grass)著作《遼闊的田野》(Ein weites Feld),在文壇掀起軒然大波。馬丁‧瓦爾澤(Martin Walser)2002年出版的《文學評論家之死》(Tod eines Kritikers)一書也引發激烈的辯論。這部講述一名猶太文學評論家之死的書籍被認為是隱射萊希-拉尼基。

出乎意料的成功:自傳《我的一生》

拉尼基自1988年開始主持"文學四重奏"這檔討論文學作品的電視節目,吸引近200萬觀眾收看,為他帶來極高的聲譽。雖然可以預期節目走向,但主持人和嘉賓在節目中總是熱烈的爭論書籍內容,使節目充滿娛樂性。馬塞爾‧萊希-拉尼基特別喜歡爭辯和討論。他對文學評論家勒夫勒(Sigrid Löffler)的人身攻擊在2000年引發爭議,勒夫勒自此離開了該節目。勒夫勒2002年曾寫道:"電視成為拉尼基個人存在的虛榮機器,這是幸也是不幸。"

1995年第34期《時代》刊登拉尼基撕毀格拉斯小說的照片

2008年拉尼基在德國電視獎頒獎晚會上拒絕了頒發給他的終身成就獎,再次使其成為話題人物。他的理由是德國的電視節目水準太糟。包括君特‧格拉斯在內的批評者譏諷稱,沒有媒體的助力,拉尼基也無法如此聲名大噪。

拉尼基最空前的成功卻非作為發行人或批評家。他在1999年出版的自傳回憶錄《我的一生》獲得了廣大的回響:"我寫了一本關於我的人生的書。內容很簡單,就是我的經歷。"2009年這本著作甚至被搬上大銀幕,由德國演員施魏格赫費爾(Matthias Schweighöfer)擔任男主演。拉尼基說:"各界對這本書的熱烈回響大大出乎預料。"

作者:Oliver Seppelfricke/Katrin Schlusen 編譯:張筠青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