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文明的獅子」與亞洲的孤獨者

2014年7月10日

近30年前,鄧小平指示外交人員們「韜光養晦,決不當頭」。如今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正改變行事作風,準備拋開過去的低調方針,向其他國家展現其崛起的軍事和政治實力。

China KP Kongress in Peking rote Fahnen
圖片來源: dapd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與日本、韓國和菲律賓等多個鄰國在南海及東海因為石油資源或無人島嶼發生主權糾紛,在某些情況下,有人會說是中方作出挑釁。與此同時,北京誓言為亞洲建立新安全框架,取代二戰後美國在亞太地區建立的聯盟關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對印度及緬甸官員表示,亞洲應該建立"開放、透明、平等的亞太安全合作新架構"。"壟斷國際事務的想法是落後於時代的,壟斷國際事務的行動也肯定是不能成功的。"

儘管習近平形容中國是"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但中國採取的行動已經在地區內引發驚慌,促使其他亞洲國家尋求華盛頓的支持。對於各國共同建設自治亞洲社區的承諾幾乎只是空話,許多人認為中國實際上正欺凌弱者。

中美競爭激烈

習近平正處於新戰略的核心。近數十年來,中國官員首次在區域議程中強調"活躍"的外交政策,同時力求彰顯中國的海軍實力。

前美國中央情報局中國事務分析家、現任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張克斯(Christopher Johnson) 表示:"這與他對個人的定義有密切關聯,他不僅自視為共產黨的救星,而且也是歷史的利器,目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專家認為,習近平上台以來,中美競爭更激烈圖片來源: Reuters

這意味著展現出"強烈決心抗衡美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力",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艾麗斯‧埃克曼(Alice Ekman)如此認為。中國官員批評歐巴馬政府強調"亞洲再平衡"策略,外交官員甚至公開嘲弄美國維護區域和平的能力。

"從經濟、體制、政治、安全等多個層面看來,自習近平上任後,中國和美國間的競爭激化。"埃克曼近期在北京的一場中國外交政策演講中如是說到。

她表示,中國日益強大的全球經濟主導地位,以及鄰國對中國貿易的依賴,都是其戰略的核心。"中國在地區內的手段是基於以下假設:只要中國的經濟吸引力能推動有益於中國的權力平衡,假以時日情況便會對中國有利。"

張克斯表示,習近平當前的目標,是在所謂的第一島鏈範圍內--即從日本直至印度尼西亞--賦予中國軍隊策略性軍事優勢。

今年五月,中國將鑽井平台部署在南海的中越爭議海域內,兩國船隻發生多次對峙,更在越南引發反華暴動。在附近的斯普拉特利群島(Spratly,中國稱"南沙群島")處,中國以沙土填海造地來建設軍事設施,儘管越南和菲律賓也對該群島提出主權要求。

此外,中國去年11月在東海宣佈設立防空識別區,要求外國飛機向中方進行識別,此舉引發日本、韓國和美國的譴責。中國和日本還就東海一系列無人居住島嶼的主權發生糾紛。今年五月,中國戰鬥機接近多架正在觀察中俄聯合軍演的日本偵察機,日方隨即作出抗議。

中國還與印度長期存在邊界問題。而中方誓言在必要時動用軍事力量捍衛其所謂的核心利益--其中主要包括台灣的統一以及對西藏的控制。

亞洲的孤獨者

中國似乎對於捍衛其領土主張的積極態度,更勝於追求建立新的亞洲國家聯盟。在中國五月主辦的一場峰會上,習近平向在場的40多個國家代表和國際組織提議建設一個將美國排除在外的新亞洲安全架構,但他並未提出太多打造上述框架的具體步驟。

澳洲內閣部長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表示,中國對區域展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度後,已經發現自己幾乎是孤身一人,至少在外交上是如此。

歐巴馬政府極力推動「亞洲再平衡」戰略圖片來源: reuters

"除了北韓外,中國在亞洲確實沒有盟友。" 特恩布爾在近期的安全和經濟領袖會議上如是說。"它造成的結果是,中國的鄰國更勝以往地向美國靠攏。"

在與中國的關係高度緊繃之際,美國總統歐巴馬四月高調訪問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向各國政府保證,美國將遵照協議捍衛其安全。

為了加強其軍隊角色,日本上周重新詮釋《和平憲法》,允許軍隊在盟國有難時前往援助。此舉強化了日本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同時也打開了與理念相同的亞洲國家建立新盟國關係的大門。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中國問題專家黃靖表示:"我認為中國領導人在南中國海有一個目的:他們希望盡可能破壞美國的信譽。中國知道,如果他們表現得軟弱,就會一直處於劣勢,所以中國要表現得強勢,不會作出妥協……而中國相信,各國發生摩擦時,美國不會前來援助。"

黃靖認為,中國正迫使亞洲各國政府作出艱難選擇:他們應該將賭注押在一個由自信的中國所主導的未來上,抑或仰仗美國的長期保證?

來源:路透社 編譯:張筠青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