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文革五十年 - 充滿煽動力的毛語言

ARD2016年5月14日

五十年前,毛澤東為了鞏固權力而發起了文化大革命。毛以充滿暴力色彩的語言挑起民眾、尤其年輕人,反對那些所謂的敵人。毛澤東的這些宣傳直到今天依然發揮著影響。

China Peking Kulurrevolution Propaganda Plakate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Vincent

(德國之聲中文網)一幅1970年宣傳畫的主題是紅衛兵。畫面上的紅衛兵在火車車窗前興奮地揮動著毛語錄。這是文革期間,「知識青年響應毛主席號召上山下鄉」的畫面。當時成千上萬受過教育的城市青年被送往偏僻農村,在這裡他們感受到了農民的生活是多麼艱苦。

來自上海的曹益菲(音)就是他們當中的一位,從1968年到1979年,她在東北整整度過了11年。「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人生的一個拐點,我失去了讀書的一個黃金時代。生活上的艱苦我可以忍受,但精神上完全是一派荒蕪。」


值得慶幸的是,曹益菲並沒有經歷當時的暴力狂潮。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毛堅信,中國的權力已經被脫離民眾的官僚階層所掌控,因此他要發動群眾搞革命。黨和政府,尤其是在文教系統必須要進行一場自下而上的全面更新。為此,他發動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人民的所謂敵人展開充滿暴力的鬥爭。

毛的語錄以及當時的革命歌曲對年輕人極具吸引力。曹益菲也不例外:


「非常瘋狂!我每天早上醒來,聽到的第一個聲音,就是《東方紅》和《大海航行靠舵手》這兩首歌。天天聽,不用去學都可以背下來了。到處都是紅色的海洋。」

同濟大學社會文化教授朱大可對文革的宣傳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對他來說,毛語錄是理解文革的鑰匙。他說:「表達的就是暴力性語言,它的暴力指數從一開始就非常高。學生們把這種語言作為他們的樣板,他們常用的詞匯包括『打倒』,打倒這個詞本來源自五四運動,後來還有『絞死'『油炸'『活埋『'。各種不斷加碼的暴力詞匯。」


告密,污衊,猜忌,殘暴殺戮,驅逐,勞改,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尤其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毛派青年組織「紅衛兵」。朱教授認為,毛的語言對這些年輕非常具有鼓動性。「他的語言極具巫術力,人們真的相信,毛的言辭能讓他們解脫痛苦。當然前提條件是對領袖的無限崇拜。毛澤東非常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和希特勒一樣,毛澤東利用廣場效應製造了一個強大的崇拜場。」


曹益菲在文革期間受了很多苦,對毛也絕無好感,但直到今天,毛的言辭仍然對她仍有吸引力。「從文字角度上,毛澤東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詩人。所以我一直收藏著毛澤東詩詞。」


朱大可教授則認為,對毛的崇拜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毛的語言仍然活著。

「毛的語言其實並沒有終結。文革後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清理毛的語言,所以毛的語言一直留在民間。借助網路它捲土重來,變成大眾廣泛使用的一種語言,尤其是在網路的鬥爭當中。」

這位文化學者認為,這也正是危險所在:毛的充滿進攻性的階級鬥爭語言再次進入人們的日常用語,並有可能再次顯示它的威力。

「只要文革話語還活著,文革就有可能在話語層面被推動,今天我們實際已經處在准文革狀態,因為文化話語全部都捲土重來了。」


曹益菲到沒有這麼悲觀,她更多得是抱怨官方對文革的緘默,社會也沒有對這場運動進行總結和反思。「我們的下一代就已經不知道文革了,而且也不希望瞭解。」長期以來,曹益菲這一代人並不願意談及文革這黑暗的十年。對那些曾捲入暴力事件的人們來說尤為如此。但曹益菲現在決定要打破沉默,道理很簡單:「文化大革命是個荒唐瘋狂的事情,完全是個大災難。」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B AFP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