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文革加暴力-賈樟柯新片《刺青時代》等待審查

何賽2007年8月27日

憑借電影《三峽好人》在去年的威尼斯影展上問鼎金獅獎的中國導演賈樟柯目前在籌拍新片時遇到了些小麻煩。由於這部名為《刺青時代》的新片涉及文革中的少年暴力,至今未能通過有關部門的內容審查。德國之聲記者就此採訪了賈樟柯導演:

文革是個不好揭的傷疤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刺青時代》改編自蘇州作家蘇童的同名中篇小說。故事敘述了1975年文革末期在蘇州的一些小孩子形成幫派,互相打鬥。他們並沒有真正的黑幫意識,也沒有具體的政治訴求,然而在當時的政治文化下,暴力成為了他們宣洩青春的唯一途徑。

作者蘇童的作品歷來備受電影導演的親睞。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改編自蘇童的小說。賈樟柯說他想拍刺青時代,因為書中那些孩子的故事和他小時候在山西小城裡的經歷很相似,所以他特別有共鳴。然而當籌拍工作一切順利時,影片內容卻遲遲沒有通過相關的審查。

對此,賈樟柯說:「主要是在表現的尺度上可能還需要溝通。並不是文革不能排,而是排到什麼程度,才能把當時的時代背景全面地反映出來。這是一個需要討論的事情。」

影片通過審查最大的障礙就是片中涉及的少年暴力。《刺青時代》的開頭就是一群少年們喊著「座山雕」、「一撮毛」等滑稽的綽號,用鐮刀、長矛和鐵鏈互砍,鮮血四濺。此類群架構成了原著的主要內容。賈樟柯自己也表示,要把該片拍為某種意義上的動作片,角色表演要夠狠,這樣才可以表現出文革中的暴力美學。他說:「整個文革是一個武化的事件,這種武鬥是具有武的美學構造的。一代人在武化的背景中成長,這可能就是我想要表達的時代主題吧。」

內容涉及文革的影片往往會有坎坷的命運,就連大導演的大製作也難逃被禁的下場。比如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活著,和田壯壯的藍風箏。賈樟柯認為文革之所以還是藝術創作上的一個禁忌,是因為很多人不想正視歷史。

他說:「它還是來自於我們對記憶的認識吧,因為國內有一種觀念就認為它是民族的一個傷痛,剛剛過去,最好不要觸摸它。對於我們創作者來說,記憶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忘記記憶以及它給國人帶來的影響。」

反映文革期間青春暴躁的電影通過審查的也不是沒有,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但《陽光燦爛的日子》多少是將殘酷的青春理想化、浪漫化了,而《刺青時代》要陰郁得多,也要血淋淋的多。賈樟柯認為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需要引進國外的分級制。如果有分級制,很多東西就可以比較客觀地去操作。當被問及是否希望看到中國電影創作上有更大的自由時,他說:「這是很多導演的希望吧,因為2003年之後國內審查的尺度逐漸在放鬆。但是我覺得必須反復強調的一點就是這必須有法律的保證,而不是政治性的改變。」

在等待《刺青時代》通過審查的同時,賈樟柯將攜帶最新完成的紀錄片《無用》再度角逐今年秋天的威尼斯影展。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