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斯巴達」,「薄熙來與陳克貴」

2012年11月4日

本周文摘的焦點是中共「十八大」,卻從中國能否被描述成「法西斯」開始,到陳克貴案和薄熙來案的比較結束。

圖片來源: dapd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能被描述成"法西斯"嗎?本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這個問題。文章作者說,這個問題來自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之子胡德平。胡德平曾經說,"不管這個社會是多麼的專制,哪怕是法西斯,這個國家的人民仍然需要正義。他們尋求的東西,一個是利益,一個是正義。"

文章說,在中國,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的權利依然受到嚴重妨礙,一些高級官員公然蔑視民主,法院則服從黨的領導。官方的口號變本加厲地鼓吹著民族主義和"民族復興",這個概念植根於民族主義的神秘情結,流行在上個世紀的法西斯主義思想家之間。文章引用中國作家和學者的話說,"我覺得有一個清晰的走向法西斯主義的趨勢",中國可能會"重新踏上德國和日本在20世紀走過的那條死路"。韓國延世大學的約翰•德勒裡(John Delury)教授則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典型的法西斯主義,核心元素是大規模動員,例如納粹德國實行的制度,與今天中國發生的情況有較大的不同之處。

《紐約時報》因報導溫家寶家族聚財,其中英文網頁在中國大陸被封圖片來源: Reuters

台灣《旺報》發表中共十八大觀察,談習李體制的政改挑戰。作者李英明教授指出,論資排輩是深植於大陸的政治文化,已退休的政治領導人擁有超出人們想像的潛在影響力。在包括領導人更換的重大政治工程或事件上,都可以看到已退休政治領導人的身影。這種現象固然表示大陸政壇對於政治元老的尊重,但卻可能導致現任領導人往上看不往下看的施政責任觀。在每次領導人更換的時刻,政治元老或已退休政治領導人的相關報導就會不斷出現。大陸若想讓現任領導人能真正往下看,建立以民為本的全面負責制,就必須設法讓"論資排輩"的文化虛化和軟化,避免政治元老繼續介入領導人權力更替的政治工程。

李英明教授同時指出,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大陸公民社會的表現方式已迥異於前,民意匯流速度和規模都遠快和大於前;習李體制恐怕也必須正視這種發展。

香港《太陽報》發表社論《十八大淪為斯巴達》,指出"十八大"是中共的換屆大會,但它成為網路檢索中的敏感詞,不僅令人感覺匪夷所思,甚至還有點無釐頭。醒目的網友對此大多是輕蔑地一笑,轉眼間就弄出很多詞替代,諸如:斯巴達、十八DA、shibada。

社論認為,怕被人提起,怕被人檢索,反映的是色厲內荏的本質。有道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中共想必是很得其中的要領,只是當今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民主憲政不可阻擋,中共對言論到處圍追堵截,只怕是螳臂當車。如果每人說一句中共不想聽的話,網路警察都不知要投入多少人力、費多大氣力,才能堵得住和刪乾淨。

陳克貴案和薄熙來案有若干共通之處

除了薄熙來家族被曝出擁有巨額財產之外,習近平、溫家寶家族財富也先後被揭底。《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認為,中國的廉政聲譽再次遭受沉重打擊,這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不是好事。

陳克貴是盲人維權人是陳光誠(圖)的侄子圖片來源: Reuters

社論認為,無處不在的貪腐既是社會問題,也是經濟問題。它有可能是中國經濟嚴重失衡──投資過度、消費不足──背後的一個因素。大型投資項目創造了拿回扣的機會,而從價值數兆元的建築合同中拔下1%,可以成為一樁有利可圖的生意。提高消費卻不會創造這樣的機會。同樣糟糕的是,腐敗減弱了領導人推動改革的機會和動機。改革需要有政治上的合法性,而有關濫用職權的報導消耗了這種合法性。與此同時,減少政府投資不僅有違領導人的官場利益,還威脅到了家人的收入。

薄熙來舉世皆知,陳克貴是誰?他是中國最底層的一個農民,陳克貴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而刺傷了一名地方官員,因而遭到拘禁。僅僅因為叔叔是陳光誠,陳克貴才被世人關注。紐約大學知名教授孔傑榮在《中國時報》的專欄中,將此二者相提並論。"儘管薄陳二人分別來自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階級的兩個極端,二者現狀卻有許多共通之處,包括當局出於政治目的而決心懲罰他們。"

孔傑榮教授認為,兩件案子都籠罩著神秘的色彩。兩名嫌疑人在案件調查期間均與外界失聯,被隔絕關押達數月。兩名嫌疑人的親屬和朋友都不被允許與嫌疑人接觸聯絡。更重要的是,兩人都不被允許自主選擇辯護律師。不論是薄熙來,還是陳克貴,在正式被起訴前都不會受到審判。但是在兩件案子中,起訴都是毫無疑問的事。公、檢、法三部門的行動,都要接受地方政法委的統一"協調"。

摘編:張平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