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加坡支持中國參加CPTPP 成員無共識

2022年10月19日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本週訪問了澳大利亞,並與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舉行了會談。關於中國、美國與印太局勢,兩人說了什麼?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資料照)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資料照)圖片來源: Evelyn Hockstein/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週二(10月18日)在訪問澳大利亞時表示,針對中國想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的申請案,儘管新加坡方面認為北京「有可能滿足貿易集團的條件」,但成員國尚未達成共識。

「我認為如果中國能夠加入CPTPP是一件好事」,李顯龍說,「北京有可能通過談判完全滿足該協議的條件」。但他也指出,中國若想加入CPTPP,所有現有成員必須達成共識,「我認為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新加坡則是CPTPP的輪值主席國。路透社報導,澳大利亞政府對中國是否符合CPTPP對自由貿易的要求表示保留。澳大利亞敦促北京在外交爭端中,應取消對大量澳大利亞產品的制裁。李顯龍表示,新加坡理解澳大利亞的觀點。

中國真的能加入嗎?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貿易協定之一,該協定取消了其11個成員——包含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之間95%的關稅。

除了現有的11個成員國外,目前申請加入者,還包含中國、台灣、英國、厄瓜多爾和哥斯達黎加。

中國官方去年曾致函澳大利亞國會,尋求對其申請案的支持,該信函描述了中國與澳大利亞的巨大貿易,但避免提及北京對澳大利亞實施的數十億美元懲罰性制裁。日經亞洲報導,澳大利亞貿易部長法瑞爾(Don Farrell)先前曾表示,他不相信中國有任何加入該協議的前景。

美國2017年在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領導下,正式退出了有關談判,目前沒有申請重回CPTPP。

美國在2017年退出有關談判,圖為美國前總統川普(資料照)圖片來源: Julia Nikhinso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強調印太區域合作與穩定

李顯龍上一次到澳大利亞出席兩國領袖會議是在2018年。2019年和2021年的會議在新加坡舉行,是由時任澳大利亞總理的莫里森(Scott Morrison)赴星與會。2020年的會議因受冠病疫情影響,改以視訊進行。

這是澳大利亞工黨籍的現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首次參加兩國會談。傳統上,澳大利亞兩黨對於中國和美國的看法,略有一些差異。

澳聯社(AAP)報導,此次會後與李顯龍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阿爾巴尼斯重申了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性,同時維護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他說:「我們需要確保我們(應對供應鏈衝擊)更有彈性,這並不意味著採取孤立主義政策。」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資料照)圖片來源: Martin Ollman/Getty Images

根據澳大利亞總理府新聞稿,兩國總理在會議中強調了建立開放、包容、以規則為基礎和有韌性的印太地區的重要性。雙方在印太地區支持和促進自由貿易與開放市場,並尊重各國在不受外部干擾、顛覆和脅迫的權利。

兩國總理重申,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將致力建設一個對話與合作的印太地區,強調印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爭端。雙方也表達了他們對可能破壞該地區穩定的行動的擔憂,並重申他們反對改變現狀的單邊行動。

新聞稿並未提及,這是否與中國近期在印太地區的軍事行動,包含中國先前在台灣四周海域實施的軍事行動,以及中國和美國的緊張關係有關。不過,雙方皆認為俄羅斯在烏克蘭發動的戰爭,違反了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所載的原則。

兩人還討論了推進包括反恐、網絡安全和邊境安全在​​內的安全合作。他們將應對外國干涉威脅的重要性,包括對應虛假和錯誤資訊。

擔憂美國對中科技制裁

隨著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新加坡政府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平衡各方關係。彭博社報導,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還在聯合記者會上表示,美國限制向中國公司供應晶片的決定,可能會產生廣泛的後果,而且中美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脫鉤,可能會導致世界不太穩定。

不久前,美國商務部對包括半導體和晶片製造設備在內,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實施了全面限制,此舉將阻礙中國的國內研究和技術產業。中國政府猛烈抨擊這一舉措具有政治性和武斷性,並警告稱它們將進一步削弱全球經濟。

「拜登政府的最新舉措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舉措,我相信他們已經仔細考慮過。」李顯龍強調,「它可以產生非常廣泛的影響」;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則沒有回應這個問題。

美國總統拜登(資料照)圖片來源: Chip Somodevilla/Getty Images

(路透社、澳聯社、日經亞洲、彭博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