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新加坡

新加坡《防止外來干預法》: 誰會受影響?

Tommy Walker
2024年2月29日

數十年來,全球商業樞紐新加坡一直自詡為世界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但是這個東南亞國家出台的《防止外來干預法》可能影響其自由形象。

2023年無國界記者世界新聞自由排名,新加坡在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29位
2023年無國界記者世界新聞自由排名,新加坡在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29位圖片來源: Yeen Ling Chong/AP Photo/picture-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二月,新加坡將59歲商人陳文平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名單。陳文平出生於香港,後歸化為新加坡籍。

新加坡內政部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陳文平"表現出易受外國勢力影響",並"願意推進他們的利益"。

新加坡國會於2021年10月通過了《防止外來干預(對應措施)法令》(FICA)。該法旨在禁止外國公司和個人影響新加坡的政治格局。

陳文平是首個被根據《防止外來干預法》採取措施的對象。

被指與北京有牽連

新加坡媒體報導,陳文平近年來曾多次參與親北京的活動,這可能是新加坡當局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之一。

去年三月,陳文平作為30名海外列席代表的一員,參與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2019年香港爆發反政府示威期間,陳文平因組織反對示威活動的公眾集會,被新加坡政府嚴厲警告。該次未獲得批准的集會在一家陳文平所有的餐館中舉行。

本周一有報導指出,陳文平已辭去新加坡香港商會會長一職。但他仍在新加坡的投資和地產公司擔任多項要職,並仍是九龍會會長。

專家認為,"新加坡似乎非常不願用任何負面的方式來描繪中國。……對待中國他們確實小心翼翼"。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3年3月在北京會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圖片來源: Ding Haitao/Xinhua/AP/picture alliance

陳文平為何被鎖定?

陳文平有權向內政部提出上訴,但若維持原判,他將需要披露每年從外國附屬機構獲得的超過1萬新幣(約7400美元)的政治捐款。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者莊嘉穎表示,陳文平被鎖定的原因尚不清楚。

談及陳文平與中國海外代表的關係時,莊嘉穎指出:"陳文平不是唯一參與此類活動的新加坡人。還有其他人也這麼做,這是公開記錄的問題。"

至於香港抗議活動,莊嘉穎也對時間點提出了質疑。"那已經是近五年前的事,他當時能那麼做。這時候鎖定他是為何?這一點尚不清楚。"

陳文平還被指控在新加坡媒體上發表親北京的中文文章。莊嘉穎表示:"所有新加坡華文主流媒體都是政府所有。有人顯然要求編輯發表這些文章。為什麼會是這種情況?"

新加坡"小心翼翼"對待中國

過去十年間,中國對新加坡事務的干預得到更多關注,而陳文平涉嫌的活動正是發生在這一背景下。

北京在2015年開始對新加坡施加壓力,以尋求其對中國在南海主權主張的支持。

2016年,在新加坡與台灣進行軍事訓練後,香港海關扣押了九輛新加坡裝甲運兵車。

2017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與全球化中心主任黃靖被新加坡指控是外國勢力代理人,遭驅逐出境。後來有媒體稱黃靖是中國間諜,但黃靖予以否認。

2020年,新加坡籍男子姚俊威(Dickson Yeo)因為承認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而在美國被判入獄。他被驅逐並返回新加坡後,最終於2021年12月獲釋。

莊嘉穎表示,雖然這些例子表明中國進行了干預,但在陳文平一案中,新加坡將矛頭指向中國政府時可能會盡量謹慎。"新加坡似乎非常不願用任何負面的方式來描繪中國。他們樂於對其他所有行為方這樣做,但對中國他們確實小心翼翼。"

他補充說:"儘管他們沒有正式談論過歸因問題,但國家媒體大談此事已是向公眾發出了一個訊號,即與中國干預有關的事是不可接受的,雖然他們在這方面並不是很具體。"

2016年11月,9輛新加坡陸軍裝甲車完成了在台灣訓練項目後,在經香港運回新加坡時被香港海關扣留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Wallace

受國家嚴格控管的新加坡媒體格局

在新加坡營運的國際媒體也面臨《防止外來干預法》的風險。

新加坡政府過去曾保證,該法不適用於發表有關新加坡政治議題的外國記者、個人或出版物。但批評者認為,該法賦予了新加坡政府打擊異議者的權力,以及影響自我審查。

根據2023年無國界記者世界新聞自由排名,新加坡在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29位。

莊嘉穎說:"我認為這項法律可能會使那些可能有正當理由對某些問題更為批判的人緘默。"

他指出,該法措辭的模糊性也意味著,其目的可能更多地是威懾那些在新加坡事務中持批評態度或倡導變革的群體。"這確實不僅僅影響在新加坡的外國人。這將影響公民社會。新加坡這樣的地方有許多國際聯繫。什麼時候會構成干預?這一切都非常模糊。"

莊嘉穎說:"我認為這項法律可能試圖讓人們更加小心,讓他們謹言慎行。"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