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中國官方防疫機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簡稱:衛建委)周末公佈的數字,周六(11月5日)當天全國新冠新增本地感染確診病例有4420例,其中本土有症狀確診病例526例,無症狀感染3894例。突破了今年5月6日以來的新高。
而本周日的數字又刷新了這一紀錄。當天全國新增本地感染確診病例共有5496例,其中包括535例本土有症狀確診病例和4961例本土無症狀感染病例。
對比全球標準,中國的新冠感染確診病例數依然極低。但政府仍然堅持延用了近三年的嚴格清零政策,。用通過封鎖、隔離、頻繁檢測以及大幅度減少人員入境等辦法阻止新冠疫情的傳播。
中國衛建委:疫情防控「完全正確」
在中國國家衞生健康委本5日周六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國家疾控局傳防司二級巡視員胡翔對外表示,中國當局關於疫情防控策略和一系列戰略舉措是「完全正確的,也是最經濟的、效果最好的」,這位中國衞生官員明確表態稱,會「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
從河南鄭州富士康廠區逃離的民眾圖片來源: Hangpai Xingyang/dpa/picture alliance同時,中國國家疾控局監督一司巡視員妥佳在周六的新聞發布會上也承認中國各地防疫措施目前存在「防控簡單化、一刀切、層層加碼」的情況。包括隔離場所收費,。比如貴州省畢節市、四川省南充市。以及隨意「靜默」、「封城」代替管控,。如河南省鄭州市。
此外,妥佳表示通過輿情監測發現個別地區以賦碼彈窗的形式限制人員出行。並批評上述做法「嚴重違背了科學精準防控、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嚴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稱有關部門將及時通報並督促整改,「整改不到位、不落實的,依法依規嚴肅問責。」
衛建委這次新聞發布會的內容得到了中國各地方政府的重視。浙江省委宣傳部官方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7日發表了題為《「層層加碼」與「動態清零」完全相悖》的文章,指出「過猶不及不可法,因噎廢食不可取」,稱「『動態清零』和『層層加碼』勢不兩立,要想『動態清零』可持續,就必須嚴肅、徹底、重拳清理層層加碼。」
該部還批評稱:「層層加碼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極端負責,實際上卻是缺乏擔當的體現,是懶政怠政的表現,既沒有把中央的政策吃透做好,也沒有把群眾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
同時河南鄭州市也在被中央機關「點名批評」後,在第一時間(11月6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也出現了封控管控不精細、轉運隔離不及時、資源儲備不充分、物資供應不均衡等一些問題」,給民眾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鄭州市人民政府對此「深感不安並深表歉意」,並表態稱:將認真傾聽百姓呼聲、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堅決糾正並查處層層加碼、一刀切等過度防疫行為。」
而從首都北京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有大量出京的市民因為強制性彈窗無法返回北京。另一方面,一年一度的北京馬拉松賽仍然在周日照常舉行。之前兩年的賽事受疫情影響皆被取消。中國官方報導約有30000人將參加比賽。路透社本周一(11月7日)報導稱約有26000人參賽。參賽者被要求在賽前3天進行核酸測試,並與7天內不得離開北京。
兩年多來,新冠疫情以及「清零」政策給中國社會帶來不同的問題,例如,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民眾出行不便等。近期更傳出新冠康復者求職被歧視的情況。
圖片來源: REUTERS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繼2021年中國經濟出現復甦後,2022年和2023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會放緩。原因是中國國內需求低迷的情況仍未改善。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20日對中國今年的增長預期進一步下調至4.4%。這個數字遠低於年初北京設下的5.5%目標。下調主因是中國抗疫採取強硬的清零政策、廣泛封控影響經濟活動,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劇了對中國經濟的壓力。
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近日一篇題為「我躲在上海虹橋的衞生間,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網路上引發熱議。文章內容講述了一名新冠康復者求職碰壁,被發現住在上海虹橋車站廁所衞生間,她表示「現在招工都不要感染過陽性的人」。對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關注到相關情況,並指出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呼籲對新冠康復者給予更多的關心,「不能給他們貼標籤,不在他們的工作生活中設檻,不能讓他們生活在不該有的陰影下。」
圖片來源: Koki Kataoka/The Yomiuri Shimbun/AP/picture alliance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6月中發布的最新經濟指標數據,疫情衝擊對就業的不利影響仍然持續。從總體失業率來看,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是5.9%,16-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今年中國大學應屆畢業生達1076萬人,比2021年多出167萬人,規模和增幅皆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國家統計局已表示,隨著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可能進一步加重就業壓力。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北京以「動態清零」為原則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國希望最大程度地減少境外輸入感染病例的風險,因此一直採取嚴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後還必須接受嚴格的隔離。而在中國境內,一旦發現確診案例,就會立即實施大規模核酸檢測和封控。外界預測,健康碼和常態化核酸檢測將成為中國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圖片來源: Wang Zhao/AFP上海等城市曾經經歷長達數周的隔離,不僅讓許多居民面臨收入損失、家庭分離,吃飯難、看病難也是讓人發愁的問題。在疫情嚴控之下,民眾抱怨民生物資匱乏,快遞物流人力運力不足導致配送不及時,而民眾看病就醫的渠道也受到種種限制。西安封城期間,曾發生過孕婦因核酸檢測有效期超時而在醫院外等待過久不幸流產、心梗患者因無核酸檢測被拒診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中國在防疫期間引入「健康碼「措施。對於各地居民來說,健康碼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另一張身份證,只要健康碼變成紅色,通常就意味著相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觸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則發生了「天降紅碼」的狀況。今年4月,一些村鎮銀行的儲戶發現無法使用網上業務,他們向監管機構提出投訴,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終未能獲得答覆。儲戶於是前往河南村鎮銀行取錢,卻發現自己的健康碼變紅,從而被強制隔離或者限制出行,但他們的核酸檢測都顯示陰性。這起事件在網上引起熱議,人們開始質疑,原本用於防疫的大數據是否遭到濫用,甚至成為「維穩」的工具。
圖片來源: 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在過去兩年半的疫情中,中國進一步縮緊對社會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眾因為未按時參加核酸篩查,被以逃避核酸檢測為由列入「失信名單」。旅美的中國人權律師滕彪認為,中國政府利用高科技與其他現代有效監控的技術,對公民社會進行全面的監視與控制,而在疫情期間,中國政府也累積了更多控制社會流動的經驗,可以預期的是,即便疫情結束,這套防疫措施也會持續。
圖片來源: Hecotr Retamal/AFP上海封城後,來自英文run的「潤」一詞成為中國的網路流行詞。除了許多在上海的外國人在解封後逃離上海,連曾為中國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國經濟學家郎咸平也被指已舉家從上海遷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資移民諮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計,由於嚴苛抗疫加上經濟放緩,約有1萬名中國富人正尋求離開中國。若他們移民成功,將從中國帶走480億美元。
圖片來源: Xinhua/IMAGO 2023年兩會後「松綁」?
路透社還報導稱,上周由於市場預期中國的新冠防控措施可能會有所放鬆,再加上有媒體報導稱政策的調整很快就會出台,中國股市呈飆升態勢,於周五重新站回3000點的大關。
同時也有許多分析人士向路透社表示,他們預計直到中國明年3月兩會結束後,新冠防疫政策才可能出現大幅度放鬆。
高盛集團的分析師向路透社表示,中國官方周六的表態說明,「政府仍然需要保持其清零政策,直到所有準備工作完成。在我們看來,這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因此 他們認為,中國重新開放的時間「基線」大約在2023年的4至6月。
目前中國新冠陽性感染者數量呈波動上升的趨勢。中國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巡視員胡翔周六表示:受奧密克戎進化分支傳播能力強、隱匿傳播的影響,中國跨省跨區疫情增多,多地新舊疫情「疊加交織」。包括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廣州、鄭州、福州、蘭州等省會城市發生了聚集性疫情,局部地區出現了疫情反彈。但新疆、內蒙古疫情防控攻堅行動已取得初步成效,廣東、福建、黑龍江、河北、河南局部暴發疫情正在逐步趨穩,其他省份的疫情多點散發,全中國疫情總體可控。
(路透社、中國衛建委等)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