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歐盟國家的媒體現狀:八卦滿天,花絮飛揚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5月10日

加入歐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光要照單全收8萬多頁的繁規瑣矩,且得為憲法規定的民主自由鋪路搭橋。新聞及言論自由當屬首屈一指的頭一條。

「Fakt」-真理是赤裸裸的

將新聞自由明文列入憲法是一回事,而在實踐之中履行貫徹又是另一回事。近日,來自歐洲各國的120名大學生和專家學者聚會法國東部城市南錫(Nancy),討論歐盟東擴以後東歐的媒體現狀,德國之聲記者也到會聽取了評論。

大約半年前,由德國阿克瑟爾.施普林格(Axel-Springer)出版發行的波蘭版「圖片報」開始散見於波蘭各報刊亭,並很快在媒體市場上佔領了一席之地。這份定名為「Fakt」(事實)的八卦小報在其誕生的7周後,銷量便緊追30萬份。「事實報」文章短小精悍,文風犀利尖銳,很有些指桑罵槐的「憤青」風格,連德國也成為當仁不讓的攻擊對象。「德國人要奪走我們農民們的土地嗎?」--委實一副找架吵的口氣。

來自波蘭的發言人Dobrawa Szymlik表示:「就我所知,很多人認為『事實報』 立意淺薄,品質欠佳,雖然報紙嘩眾取寵的做法確實博得年輕人的一笑。」 Szymlik認為,宏觀導引「事實報」並非穩妥的做法,但是如果任由波蘭的年輕大學生們拿國家大事開玩笑,報紙的新聞價值和思想內涵也將蕩然無存。

這種狀況絕非波蘭僅有,事實上,在東歐後共產黨國家內部,嘻笑怒罵、不成章法的花邊新聞大有取代古板嚴肅的政評報導之勢。布拉格「權力報」(Pravo)的專欄作者Petr Uhl觀察這種新形勢已有數年之久,他指出:「在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共和國,一些嚴肅的新聞媒體:報紙、廣播、電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為了迎合大眾的低俗口味,不惜放下身段,改變自己四平八穩的行文風格。」

Petr Uhl還說,在他所就職的「權力報」,這一部分讀者所關注的花邊消息、八卦傳聞也被納入編輯規劃。他還知道有一家財經報社,順應潮流轉型成功。但是,在Uhl看來,新聞主題的淺薄化正在將新聞自由推向懸崖。因為「僅憑一張巨幅照片、一行聳人聽聞的標題,遠遠不足以剖析、解釋各類醜聞、腐敗案的前因後果。」

但是廣大讀者似乎接受了媒體的風格轉變。Anna Vondracek出生於捷克,在法國念書,去年她曾在布拉格廣播電台工作過。她對於當今的媒體形勢表示不滿。 「捷克人其實很樂意接受嚴肅的新聞訊息,可是當地媒體往往唯西方的馬首是瞻,這種西化潮流影響了大眾對於政治話題的興趣。」

事實上,東歐媒體的品質危機是有其經濟原因的。波鴻大學的東歐專家Barbara Thomass表示:「雖然聽起來不免有矛盾之處,但是這種花邊化、個人化、娛樂化的新聞轉軌是順應市場需要的,也因此而具有積極意義。在資本主義的媒體市場裡,這種庸俗化的民主也是新聞民主的一部分。」

在Thomass教授看來,歐盟新成員國家的新聞媒體具有監督政府的功效,這一點毋庸置疑。各國領導者都將媒體視為第四種權力機構。當然,政治家們也試圖去影響公共媒體,將之變為自己的傳聲筒。

(安德列斯.羅爾)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