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疆投資成眾矢之的 德企尷尬辯白

葉宣(綜合報導)
2019年12月9日

有關新疆再教育營的報導受到西方輿論的關注以來,一些德國跨國公司也不得不面對人們對其新疆業務的質疑。巴斯夫表示將審視自己的生產鏈,大眾也連忙為自己在烏魯木齊的工廠辯解。

China 2014 Volkswagen in der Provinz Xinjiang | Werkseinfahrt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Scheuer

(德國之聲中文網)鑑於中國當局對待新疆維吾爾少數民族的做法,一些德國企業開始重新審視其在中國這一西北地區的業務。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的董事會主席布魯德穆勒(Martin Brudermüller)對《南德意志報》表示,將檢視該企業"是否有任何可受到指摘的地方,並在必要的情況下採取相應措施"。

但他指出,迄今為止,在涉及企業人事以及監控等方面,該公司並未受到中國當局的壓力。"雇傭誰不雇傭誰,我不會聽別人的指揮",布魯德穆勒強調。

BASF董事會主席Martin Brudermüller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U. Anspach

不久前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公開了以中國政府內部文件為內容的"中國電文",揭示新疆地區對穆斯林少數民族的系統性壓制,以及大規模拘禁的操作指導規定。據人權組織估計,先後有數十萬人被拘禁在官方稱為"職業培訓中心"、實為教育改造營的設施。根據被披露文件,多數情況下關押時間超過一年。

巴斯夫董事會主席布魯德穆勒強調,據他所知,該公司在新疆的120名員工裡,沒有人是被強迫工作的。巴斯夫在新疆的工廠生產製造人造纖維的前期產品,例如紡織品原料。

大眾工廠"不賺錢"?

對大眾汽車而言,新疆也是其在中國的重要生產基地。2012年,大眾與其合資夥伴上海汽車集團(SAIC)簽署協議,在烏魯木齊投資建廠。當時這也是為了響應中國官方的"西部開發"戰略。《南德意志報》的一篇報導曾指出,"大眾在烏魯木齊新建一個並不賺錢的工廠,作為交換,得以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再設立若干生產線。"

在"中國電文"曝光後,大眾公司不得不為自己辯護,稱在新疆建廠的決定"純粹出於經濟考量"。大眾公司在寫給德國之聲的回復中寫道:辦在烏魯木齊市的汽車的工廠"設計年產量為50000輛,目前呈基本飽和狀態"。此外當地工廠650名職工中有25%屬於少數民族,而這一比例基本符合烏魯木齊市居民的組成比例。大眾設定的目標是,"以就業位置為手段,為烏魯木齊市的所有民族改善社會環境。"

新疆的德國企業

日前,《南德意志報》、北德電台等多家媒體又報導,大眾和上汽向新疆警方提供了兩輛汽車。對此大眾解釋稱,汽車多年前由合資夥伴上汽提供的,而在烏魯木齊生產線2013年建成之後,大眾與警方在企業層面上沒有聯繫,也從未參與"軍事教育或培訓"。

數據與監控

在新疆有爭議業務的另一家德國跨國公司是西門子。西門子公司一名發言人向德國之聲承認,該公司提供中國電子科技集團(CETC)咨詢服務,尋找生產設備的智慧型解決方案。但在提到新疆監控事宜時,他強調該公司所提供的服務不涉及終端產品。

據《紐約時報》今年8月的一篇分析報導,中國電科是一家國有軍事承包商,研發了一款在新疆使用的警務應用軟體,與西門子在自動化、數字化和網路等方面的技術上有合作。此外有跡象顯示,西班牙電信企業Telefónica與中國聯通成立的一家合資企業在使用大數據對人進行跟蹤。

該報導稱,歐洲最大的150家公司中,有約一半"在新疆有某種形式的存在"。例如聯合利華(Unilever)和雀巢(Nestle)都從新疆的一家國有企業購買番茄產品。作者並沒有發現歐洲企業與拘禁營之間有任何直接關係,但至少大多數德國企業的總部"對公司在新疆的業務如何運作知之甚少"。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產棉區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日本零售商無印良品(Muji)和優衣庫(Uniqlo)也因生產鏈延伸到新疆引起關注。有報導稱這些品牌在廣告中把新疆棉花作為賣點。報導援引《華爾街日報》的調查稱,海恩斯莫裡斯(H&M)、思捷(Esprit)和阿迪達斯(Adidas)等公司的供應鏈涉及使用新疆棉產品。報導援引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報告稱,中國的棉花產量約佔全球棉花供應量的22%,而去年中國棉花的84%來自新疆。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