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獨立靠邊站 拿到猛料最重要
2012年9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在民主社會中,媒體與政界一直在激烈爭鬥的一個問題是:哪些訊息是允許公佈發表的。記者們削尖腦袋,想盡辦法與位居高官的政客們搭線,而國家機構則試圖控制訊息,希望把輿論塑造成對他們有利。
在美國,記者和政客之間的力量均衡關係已經漸漸變動,政客變得更佔上風。據7月中旬《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為了更好的與歐巴馬政府成員聯繫溝通,華盛頓的政治記者們日益放棄自己的新聞自由空間。
從政府代表那裡的得到引文不僅僅要得到主編審稿,往往甚至還要經過講話者的准許才能得到發表,有些引文在發表前甚至由政府代表再次修改編輯。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是新聞倫理研究中心院長瓦德(Stephen Ward)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記者和新聞通訊社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們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報導訊息,爭做第一"。瓦德說:"政府代表們也知道,在如今這個快速產生訊息的時代,一個全天24小時的訊息渠道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金鑰匙。而如何獲取訊息就是關鍵,這個游戲從新聞業一誕生就開始了。"
訊息控制
在德國,採訪稿件發表之前要先徵求採訪對象的批准和修改早就是一種普遍現象。而德國記者也因此更容易與上層政客建立訊息渠道。不過這同樣造成了嚴重的利益衝突。
阿道夫‧格裡梅研究所(Adolf Grimme)所長卡曼(Uwe Kammann)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政客和其他受訪者都希望擁有盡可能多的控制權。他說:"因為在一些嚴重的衝突中或者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領域,一個說出來的逗號或者是寫下來的逗號都有著重要意義,都是可以表達政治意願的途徑。"所以,受訪者們都堅持,採訪稿件應該盡可能精準的重現原話。
"消毒版本"
然而這種號稱旨在保持"正確性精準性"的訊息檢查也會變成操縱真相的工具。在2003年《柏林日報》(Berliner Tageszeitung)的一次採訪中,受訪對像是當時的社民黨秘書長朔爾茨(Olaf Scholz)。採訪話題是,在競選連任時他虛弱無力的表現。採訪之後,朔爾茨威脅要求,稿件要得到大量刪減,否則就不準發表。
當時《柏林日報》的主編芭莎暶卓ǎBascha Mika)對這種威脅做出了回應。她把整篇採訪稿放在了頭版位置。稿件還包括了被刪節的段落。此事在媒體引起一片嘩然。
在美國,這種現象出現的相對較晚。瓦德認為,美國記者在政治派別、經濟問題和新媒體的引入等多種原因的綜合壓力下,不得不用新聞獨立性作交易,換取獲得訊息的更好途徑。
瓦德表示,經濟虧損的傳統媒體們在新聞領域的獨立性越來越小了,這些媒體特別是失去了不受外界干擾發表文章的能力。他說:"以前,訊息來源很難對資訊進行控制。因為以前我們在一個非常大的,經濟穩定的組織工作裡面工作。我們會對這些試圖控制訊息的來源說'不,這種游戲我們決不奉陪'。而且,我們還會把這種試圖操縱媒體的事情曝光。"
他還補充,這種編輯獨立性被削弱現象的出現,記者們自己必須承擔大部分的責任。他認為,記者們被捲進了一種體制內的黨派之爭,這種體制內,醜聞成為主角,使真相蒙上陰影。
瓦德說:"如果是跟政治討論有關的話題,我們應該使用那些真正傳播訊息的消息來源和分析資料,而不是使用那些以詆毀對方為目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