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第五代領導人會給中國政壇帶來新氣象嗎?

2013年3月11日

中國人大換屆大會行將結束,中共第五代習近平將成為國家元首,他的兩個長篇講話繼續在黨內外引發巨大的爭議,朝野對體制認同的斷裂必定是未來五年的常態,習近平的新南巡究竟會把中國帶到哪裡?為世界關注。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議程已經過半,中共第五代領袖習近平,雖然幾天之後才會名正言順成為中國國家的一號人物,但是大會所有正在審議,即將表決通過的報告,包括內政外交方方面面的記者會,都已經籠罩在新中央的大政方針和治國方略之中了。

2月27日,90歲的《炎黃春秋》社長、前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杜導正,在頗有影響力的中國民間論壇——《炎黃春秋》新春聯誼會上,針對習近平的兩個長篇講話:去年12月《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提醒與會者:「這兩次講話都是關於整個治黨治國大政方針根本性的內容, 他不是講哪個政策,哪個措施,很值得大家認真的對待。」

人大會上的新舊國家主席圖片來源: Reuters

習近平究竟會把中國帶到哪裡去,這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關注的問題。

鄧小平的南巡路線已走到盡頭

鄧小平自1977年7月恢復了原來擔任的中共黨政軍的領導職務之後,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掌握了中共中央的最高權力,成為中國這條航船的舵手。他不得不改變毛澤東建國27年的航道。毛澤東搞文化大革命已經把前行的航線完全堵死,中國這條航船隨時瀕臨翻船的險境。為了救黨,為了救中共政權,鄧小平開始「摸石頭過河」,進行改革開放。

六四屠殺之後,鄧小平又改變了80年代胡耀邦、趙紫陽推動和引領的中國改革開放的航線,以南巡講話為坐標,中國開始了權貴資本主義之路,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到胡錦濤交班,用學者榮劍的話總結:「從外觀看,開奧運,辦世貿,經濟位居世界老二,呈現中興氣象;從內裡看,矛盾激化,衝突加劇,機體腐爛,敗絮盡顯。經濟績效沒能帶來民意支持,反而引發洶湧物議,蓋因財富資源機會日趨向少數人集中,權力和利益格局高度固化,缺失起碼的公平正義良知。改革已死,盛世國危。」

民間發出「政治體制改革」的強烈呼聲,「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求中國的航船再一次改變航道。《炎黃春秋》元旦社論和《南方周末》被省委宣傳部長庹震修改之前的新年獻詞,都明確提出憲政的理念和憲政目標。

習近平的基本思路就是繼續鄧小平南巡之路

習近平在十八大之後,連續三次發表實施憲法和法律的講話,提出依法治國,都受到好評。他選擇鄧小平南巡之路為他上任後第一次離京考察之路,也被輿論肯定。據說庹震坐鎮廣東宣傳口後, 《南方周末》遭槍斃的1094篇稿子中,包括一篇記者對習近平新南巡的6千字採訪報導。

習近平說他「不折騰」圖片來源: AP

但是當習近平《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在高層傳達,內容傳出之後,卻引發黨內外普遍的批評,有的甚至是尖銳的批評。杜導正說:「12月廣東的講話,一萬多字,我讀了5遍,越看問題越大,越看越沒有信心,越讀問號越多。……基本的思路,基本的評價不好,有些地方我認為不好,很不好。」

杜導正認為「很不好」的是有關蘇聯解體的一段講話。他不看好的「基本的思路」又是什麼呢?就是習近平要堅持走鄧小平的南巡之路。習近平在廣東回顧了鄧小平兩次考察廣東,將鄧小平南巡談話:「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上升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這是個「重大判斷」。他高度讚揚深圳30年的發展變化,總結為:「深圳的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代表作,是一個中國奇跡,也是一個世界奇跡。老話說,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從某種意義上,深圳打破了這個說法。」

陸定一之子陸德在《炎黃春秋》新春聯誼會上,對中國發展指標提出嚴厲的質疑:「我們向全世界宣佈,2005年到2020年15年間,單位GDP減排要達到40%到45%的超速度。這個指標是誤導。15年我們的GDP以8%的中低速度增長,15年GDP翻兩翻,就是現在的4個GDP。根據我的計算機計算,我們到2030年之前,我們每年的污染,要年年增加,我們2020年要全面達到小康,我們污染還要增加1倍,算什麼小康?」

「2020年翻一翻,這個指標,跟解決貧富差距之間,兩個參數沒有相互關係,不是正相關。前十年,我們的GDP發展速度是最快的10.7%,人均收入增加,城鎮是9.8%,農村是8.8%,也是最高的,但是這十年我們的貧富差距拉的是最大的。西南財經學院的一個國家項目,用了四年的功夫,計算出我們的基尼系數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0.6,達到了0.61,0.61是動亂線。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國家統計局終於亮出了基尼系數,一亮就亮12年,亮出了終位數,基尼系數又是假的。」

老路與「邪路」考

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說;「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話是胡錦濤講出來的,但是十八大報告的起草組組長是習近平。據知情人透露,這個調子也不是胡給習定的,而是習一直認定的。報告起草過程中,習近平在玉泉山談了十幾回「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不走老路、不走邪路」是習近平的原話,與胡錦濤沒有關係。

在廣東,習近平對此作了十分明確的說明。他說:「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有人把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普世價值、西方政治制度方面改,否則就不是改革。這是偷換概念,曲解我們的改革。我們當然要高舉改革旗幟,但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邪路」的意思十分明確,指的就是蘇聯解體,蘇共垮台之路,是往「西方普世價值、西方政治制度方面改」的路。至於「封閉僵化的老路」,並非社會普遍認為的指毛時代的社會主義道路。這與他1月5日講話中提出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緊密關聯,一脈相承。

習近平在廣東兩處談到「僵化的老路」,一處是談改革方法,肯定了繼續「摸著石頭過河」。他說:「摸著石頭過河,這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不能說改革初期要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再摸著石頭過河就再不能提了。為什麼呢?我們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出現後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同時,不能因此就什麼都不動、什麼也不做,那樣就是僵化、封閉、保守。」另一處是談生態文明建設,這裡的「老路」,又是指歐美現代化的老路了,習近平說:「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難以為繼!中國現代化建設之所以偉大,就在於艱難,不能走老路,又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那就只有走科學發展之路。」北京的霧霾竟然需要沙塵暴驅逐,不究改革發展模式和利益集團的責任,不究領導人的責任,不究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因,反而說不走幾百年前歐美國家的老路,簡直成了反諷了。

習近平說他「不折騰」

「不折騰」一詞,在中國的政治術語中屬於胡錦濤的版權。2008年12月18日,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他首次提出「三不」:「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中「不折騰」一詞成為海內外輿論關注熱點,中國人大多認為,胡錦濤指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對毛澤東大搞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群眾運動的治國方式的否定,多予以好評。201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再次提及這個熱詞。。
習近平《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中也重複了這個詞,但是具有「翻唱楊柳枝」的新意。與民眾贊同的胡錦濤口吐的「不折騰」,含義已經相去甚遠。習近平在談改革方法時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大國政貴有恆,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騰。今天喊這個口號,明天換那個口號,這不行。這不叫新思路,而叫不穩當。

習近平南巡期間在深圳植樹圖片來源: Reuters

在廣東,習近平回憶鄧小平南巡的同時,還回憶江澤民、胡錦濤對廣東的考察,習近平說:「2000年春,江澤民同志在廣東考察時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春,胡錦濤同志在廣東考察時,提出了科學發展的要求。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說明廣東多年來敢闖敢試的探索和實踐,為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厚土壤。」

習近平上台之後公示了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他以身作則,很多講話,語言簡潔有力,顯明生動,沒有官話、套話,獲得好評。但是80年代同樣內容的規定,胡趙在政治局已經做出了正式決議,限制得非常死,「四菜一湯」就是那個時候提出來的。習近平為什麼要重新提出來?為什麼20年腐敗泛濫到現在這種程度?為什麼黨風,政風潰敗到與天下老百姓為敵?不講出真實的原因,只依靠理想、信念來教育黨員、幹部,整黨難能有結果。

習近平2011年在西藏圖片來源: dapd

習近平在廣東對蘇聯解體,蘇共垮台的判斷,對一批老幹部老學者刺激很深,杜導正說:「我還沒有收到正式文件,只是傳過來的版本,我的看法,如果大政方針的講話是真的,確實是領導人大的思路,治黨治國的真實的想法,緊急情況出現,結果就不要說了,肯定完蛋!但願這個講話啊是假的,是真的,肯定完蛋!非常的危險。」

作者高瑜圖片來源: Gao Yu

習近平在廣東提出「凝聚共識,就是要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合力。」在「不同地方、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不同方面」,「把最大的公約數找出來,在改革開放上形成聚焦」。但是為什麼講話的效果恰得其反?朝野對體制認同的斷裂已經是中國社會的常態。未來5年,社會矛盾集聚會不會越來越激烈?正是值得大家共同關注的嚴重問題。

作者: 高瑜

責編: 達揚

作者簡介:高瑜,中國獨立記者,專欄作家。原在中新社工作,後擔任《經濟學周報》副總編。因參加八九民主運動,兩次繫獄。作品廣有影響。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