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日本大談中國攻台意在提高軍備?

2022年10月21日

朝鮮半島以及台海周邊局勢是下周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出訪日本和韓國談論的主題。將中國作為主要威脅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在推動提升軍費開支。

在發生武力犯台的情況下,日本不可能直接參戰保衛台灣
在發生武力犯台的情況下,日本不可能直接參戰保衛台灣圖片來源: Shuhei Yokoyama/Yomiuri Shimbu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國務院一位高級官員周四(10月20日)表示,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Wendy Sherman)下周前往東京與日本和韓國的同行舉行會晤,屆時他們將討論北韓不斷發射導彈議題以及台海緊張局勢。謝爾曼的東京行期安排在10月24日至27日。除三邊會談外,行程也計劃了雙邊會晤。

這名官員對記者說,"我們將討論一系列問題,包括北韓今年多次發射彈道導彈、中國議題,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侵略戰爭","我們打算討論涉及區域安全的全部問題,其中台灣佔據很重要部分。"

路透社分析指出, 謝爾曼與日本將談及國防改革,以及東京正在制定新的國家安全戰略事宜。在北韓和台海緊張局勢加劇之時前往亞洲同盟友互動意義重大。不僅如此,日本自衛隊和美國士兵將在11月10日至19日進行有36000人參加的兩年一度的軍事演習。

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右)又將訪問日本韓國圖片來源: Jeon Heon-Kyu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日本正在尋求增加軍費開支

2019年出台的《國防白皮書》中,日本把中國定義為它的主要對手,認為北京會蔑視國際規則,以及對台灣的脅迫和快速發展的軍事現代化建設,構成對日本以及該地區的安全威脅。有專家認為,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這種焦慮更為加劇,削弱了日本國內原本反對重新推動軍事化的廣泛共識。

2027年這個時間點受到廣泛關注,除了它是中國二十一大召開之年份外,它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一百周年紀念,具有象徵意義。在2021年美國參院軍事委員會的一次聽證會上,時任(Philip Davidson)曾表示,解放軍可能在2027年之前對台灣採取行動。而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吉爾德伊上將(Michael Gilday,又譯吉爾代)周三(10月19日)再次發出警告稱,中國甚至可能在2024年之前武力犯台

日本專家指出,這一背景下,日本政府正在"順風而行",通過不斷強調2027年是東亞力量平衡向中國傾斜的時刻,利用這一時機,擴大和鞏固國內對增大國防開支的支持度。

對日本而言,台灣失守、或被中國大陸控制,不啻是一場災難,因為為日本提供能源以及許多用於製造工業的原材料的航道將可能受到嚴重阻礙,此外,中國海軍也可以從台灣以及外島軍事基地長驅直入進入西太平洋。

中國:日本找藉口擴充軍力

中國外交部對路透社的一份書面回應中指責日本藉機進行擴軍,這份信函寫道,"日本政界一再以中國為藉口,故意誇大地區緊張局勢。這樣做,日本方面只是在為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和擴大軍事規模尋找藉口。"

在二十大做政治報告時,習近平表示,要深化中國國防和軍隊改革,將解放軍建設成世界一流軍隊,實現2027年的建軍100年奮斗目標。他還提到,"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不排除對"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使用武力。

中國導彈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之內圖片來源: Andre M. Chang/ZUMAPRESS.com/picture alliance

日本輿論開始支持增加軍費

路透社報導指出,鑑於同中國的外交以及經濟上的往來,在發生武力犯台的情況下,日本不可能直接參戰保衛台灣。但日本同台灣相隔最近的地方只有150公里,被捲入戰爭的可能性很大,如果這樣,日本面對的將是軍費開支達到4倍之高的中國。

日本政府官員告訴路透社,開戰情況下,中國會設法佔領靠近台灣的日本島嶼作為防空基地,抵禦外來進攻。佩洛西今年8月訪台之後中國舉行大規模繞台軍演,其中有導彈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之內。此外,日本軍事基地、機場、港口以及其它設施因會讓美軍使用,都可能成為中國導彈打擊的目標。

俄烏戰爭爆發後,日本輿論就軍費議題發生了很大變化,NHK本月公佈的一份調查顯示,55%的人同意政府提高軍費開支,29%的人表示反對。在支持者中,61%的人甚至認為可以降低公共開支來支付提升軍費。

面對北韓不斷的挑釁,日本不會改變將中國作為主要對手的政策,雖然不久前北韓發射的一枚彈道導彈穿越了日本領空。至於首爾,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日本高級官員說,日本願意將對付北韓的棘手事宜交給韓國領銜處理。

(路透社等)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