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日美外長、防長共同喊話中國 專家:空前強硬

2021年3月16日

日美兩國的外長、防長在東京會晤,對中國在印太地區擴張影響力表示高度憂慮。雙方還強調了美日同盟是「世界和平與繁榮的重要支柱」。此後,美國國務卿與防長還將前往韓國。而在3月18日,美中兩國將舉行外長會晤。

Japan USA Treffen der Außenminister
3月16日在東京舉行的「二加二」會議上,布林肯(左一)正在與茂木敏充(右一)交談圖片來源: Kim Kyung-Hoo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日美兩國的防長、外長3月16日在東京發表聯合聲明,對日益增長的中國權力訴求表示「嚴重憂慮」。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前一天抵達日本,其行程主要內容就是與日本外相茂木敏充以及防務大臣岸信夫舉行 "二加二"會談。

會談後發布的聯合聲明譴責了「中國在南中國海水域的非法訴求和非法行動」,還對北京最近修法允許海監船在東中國海爭議島礁周邊開火表示擔憂。

「前所未有的強硬措辭」

分析人士指出,該聲明的強硬措辭「前所未有」,這體現了東京與華盛頓對於北京致力於在軍事、經濟和地緣政治領域佔上風的擔憂。

東京明治大學國際關係學的教授伊藤剛(Go Ito)對德國之聲表示:「這一聲明措辭的強硬令人驚訝,特別是從日本角度來看,因為東京普遍傾向於採取更為微妙、更為外交的手法」,「我不得不說,這是前所未有的」。

伊藤剛也稱,鑑於中國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的地區影響力,日本政府內部充斥著挫敗感和擔憂,「北京實際上無視國際社會對於克制的呼籲」。「當然,這對日本影響較小,但確實讓北京能夠對該地區的較小的國家、欠發達的國家施加更大的影響力」,他說。

在會談之前,茂木敏充3月15日在日本參議院預算委員會的會議上曾說"日本和美國會針對中國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表達堅決反對的立場"。茂木敏充還說,布林肯和奧斯汀的來訪是向世界展示美日聯盟"不可動搖的好機會"。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則於本月早些時候表示,新修訂的《海警法》"不針對任何國家"。

在3月16日的「二加二」會談中,布林肯也強調,半個多世紀以來,美日軍事同盟「不僅僅是美日兩國、更是本地區乃至全世界和平、安全、繁榮的支柱」。美國國務卿說,美國和日本擁有相似的價值觀,包括民主、人權、法治。「但是這些價值觀正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受到威脅,包括亞太地區,比如緬甸。中國也以另一種方式威脅這些價值觀。」

美國防長奧斯汀則在與日本防衛大臣奧斯汀的單獨會晤中說,在當前「日趨嚴重」的安全環境中,美日同盟對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前所未有地重要」。

兩國的聯合聲明還提到了日、中、台之間的釣魚列島(日本稱尖閣諸島)爭議。聲明寫道:「美日兩國繼續反對旨在改變現狀、破壞日本對群島管轄權的單邊行為」。美國方面還表示,對日本做出的共同防衛承諾也適用於該爭議島嶼。

對於聯合聲明在釣魚島等問題上警告中國,伊藤剛表示,「我的感覺是,鑑於日本和美國的強烈反應,中國可能會有所收斂,並試圖利用其實力吸引更多國家站到自己一方」,「北京將意識到自己需要更多朋友」。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T. Ohsumi

布林肯和奧斯汀聯名撰文

布林肯和奧斯汀周日(3月14日)共同在《華盛頓郵報》發表題為《美國的同盟關係在世界上是"力量倍增器"》的客座評論。其中寫道,中國非常有意願"利用脅迫策略實現自己的目標,這讓我們再次看到與盟國合作至關重要"。

兩人還在文中表示,美國將和盟國一起,"就中國在新疆和西藏侵犯人權、在香港系統性地侵蝕民主、削弱台灣民主制度以及在南中國海提出違反國際法的主張,追究中國的責任"。

對於布林肯和奧斯汀聯名撰文,中國外交部在3月15日做出回應。據官媒環球網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任何國家之間的合作都應秉持開放包容理念,而不是固守零和博弈思維。他說,這些言論"說到底這都是所謂"中國威脅論"的陳詞濫調,注定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死守冷戰思維只會害人害己"。

目前正值中美高層會晤前夕:按計劃,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將於3月18日和19日在阿拉斯加會晤,探討諸多問題。

走進加賀號!直擊美日軍演現場

01:20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Julian Ryall/文山/王凡/樂然(綜合報導)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