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日首相涉台言論觸中方「紅線」 日本對在華公民發安全警告

2025年11月18日

鑑於圍繞台灣問題的爭端不斷升級,日本敦促在華公民提高警惕,「尊重當地風俗「,「盡一切努力確保自身安全」。中國近日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言論做出異乎尋常的強烈反彈,涉及多個層面,顯示出高市的言論觸及北京高度敏感的紅線。

一名保安人員在北京的日本大使館站崗
日本駐華使館11月17日對在中國的日本人發出安全提醒圖片來源: 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一(11月17日),日本駐華使館對在中國的日本人發出安全提醒。相關告示稱,「鑑於近期有關日中關係的本地新聞報導,我們特此提供一些安全須知。外出時,請務必提高警惕,注意周圍環境,留意可疑人員的靠近,並盡一切努力確保自身安全,例如結伴出行。如果您攜帶兒童出行,請務必格外小心。」告示還呼籲在華日本人「尊重當地風俗「,」盡可能避開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和日本人經常出入的地方」,「 如果您發現任何可疑人員或團體,請勿靠近,並立即離開該區域。」

據日本外務省統計,2023年在華日本人略超過10萬人。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木原稔今日(11月18日)表示,包括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在內的安全建議,是為了應對中國媒體上反日情緒的激增。

針對日本方面對在華日本人的安全提醒,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今日(11月18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答法新社記者提問時說,「中方一貫並將繼續依法保護在華外國公民的安全。」

中方呼籲日方」必須立即收回錯誤言論「

毛寧還就記者關於「中日關係下步走向」的提問表示,「中日關係出現目前局面,根源在於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然發表涉台錯誤言論,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她呼籲「日方必須立即收回錯誤言論,深刻反省,改弦更張,給中國人民一個明確的交代。」

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金井正彰(Masaaki Kanai)11月17日、18日訪華談涉台問題圖片來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

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與來訪的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金井正彰18日的會面,毛寧說,」在磋商中,中方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華錯誤言論再次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嚴肅敦促日方收回錯誤言論,停止在涉華問題上製造事端「。17日專程赴中國交涉的金井正彰一行18日下午已離開中國,在機場上,金井正彰沒有回答記者提問。

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表示:如果「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此言暗示日本在台海衝突中可能採取武力介入,引起北京強烈反彈。觀察家認為,從中國的強烈反應來看,高市的言論觸動了中國政治體系中多條高度敏感的紅線

中國回應美國駐日大使涉華言論

在今日(11月18 日)的記者會上,毛寧還針對美國駐日本大使格拉斯(George Glass)在社群網站X平台上的有關涉華言論表示,」美國這位大使的有關表態,純屬別有用心的政治作秀,有違外交官的身份和職責。美日同盟是冷戰產物,不應針對第三方,更不應肆意干涉他國內政,損害他國核心利益。「

美國駐日本大使格拉斯(George Glass)圖片來源: Kazuhiro Nogi/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格拉斯當天在社交平台轉發《讀賣新聞》11月16日關於中國四艘海警船在「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領海巡航的報導並評論說,「美國完全堅守對日本防衛的承諾,包括」尖閣諸島「。即使中國海警船的出現,也不能改變。」

美日安保條約規定,如果一方在日本領土上遭到攻擊,另一方有義務採取行動「應對共同危險」。因此,日本一旦介入台灣衝突,幾乎必然會牽連到美國。而根據1979年頒行的《與台灣關係法》,華盛頓在台灣問題上保持「戰略模糊」立場,即不保證直接進行軍事幹預,也不明確排除。

多層面對日本首相涉台言論做出強烈反彈

在高市早苗發表涉台言論後,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日本使領館近日」鄭重提醒中國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已在日中國公民密切關注當地治安形勢,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加強自我保護。「中國外交部在聲明中稱,「近日,日本領導人公然發表涉台露骨挑釁言論,嚴重惡化中日人員交流氛圍,給在日中國公民人身和生命安全帶來重大風險。」

中國教育部11月16日也發布留學預警,建議中國公民謹慎規劃赴日留學安排。多家中國航司相繼發布通知,表示涉及日本相關航線且符合相關條件的客票,可予以免費退改處理。

據《衛報》和《南華早報》報導,一位資深航空分析師稱,11月15日至17日期間,中國航空公司已記錄到約49.1萬張飛往日本的機票被取消,約佔總預訂量的32%。

中國是日本第二大遊客來源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國際留學生群體中佔比最高。受此影響,日本零售和旅遊公司的股價周一大幅下跌。

中國的電影發行商已無限期推遲至少兩部日本電影(《蠟筆小新:熾熱的春日部舞者們》以及《工作細胞》)在中國的上映

中國的官方媒體及其社群網站帳號對此次爭端進行了全面報導。這場輿論戰加劇了中國網路上的民族主義情緒。

(路透社、衛報等)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