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Zoff beim Spiegel

Hsien-Chih Yang2013年9月10日

發行量問題本該是德國老牌新聞雜誌《明鏡周刊》關注的重心,但新科總編輯還未正式上任,就因他的人事政策而掀起了千層浪濤,上了媒體頭條。

(德國之聲中文網)"療傷止痛、回歸平靜、目光朝前",這些話聽上去有點像安慰戰敗的足球隊,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發生在一個報社的編輯部,而且是德國媒體界動見觀瞻的《明鏡周刊》(Der Spiegel)編輯部。漢堡北德電台(Norddeutschen Rundfunk)媒體記者葛林貝格(Stefan Grimberg)對於《明鏡》內訌瞭如指掌。究竟那裡發生了什麼事?都牽扯到哪些人?

《明鏡周刊》新任總編輯沃爾夫岡‧布敘納(Wolfgang Büchner)9月1日上任之前,就在出版社招來至少半數以上的反對者:他顯然意圖為出版社帶來新的活力,因為他聘請了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小道新聞媒體《圖片報》(BILD-Zeitung)副總編尼可勞斯•布洛梅(Nikolaus Blome)當他的副手。"活力"是被激起了,但 "激活"的卻不是地方。

《明鏡》新總編沃爾夫岡‧布敘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兩個星系

《圖片報》熱衷並善於"分化",最近一次因挑起民眾反希臘的不滿情緒而引起軒然大波。該報以希臘債務危機為背景的一次報導,使用了"破產希臘"的字眼,認為希臘應該拋售他們的島嶼。《明鏡》就此對《圖片》發出了尖銳抨擊。《明鏡》對《圖片》發出的此類攻擊非僅一次。北德電台另一位女記者蔻拉爾(Astrid Corall)回憶說:"兩年前《明鏡》以《圖片報》為標題故事的一次報導,將該報形容為"縱火犯"。現在的問題是:《圖片報》的人不僅要進入《明鏡周刊》,還要施加影響?明鏡人不能接受,這可以理解。" 

圖片報喊停援希方案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obert Geiss

《明鏡》員工群起抵制,而且絕不能將之稱為"螂臂擋車"式的反抗,因為《明鏡》工作人員參與企業經營的"員工有限責任股東"的持有份額為50,5%。後來雙方達成的妥協方案是:12月1日布洛梅上任後,不擔任副總編,而僅是編輯部成員,領銜首都辦公室。不過,蔻拉爾不相信妥協方案能平息眾怒,她認為"破鏡難以重圓" 。

想要瞭解,為什麼一位指標性的圖片報人轉戰明鏡會導致如此風暴,就必須知道,兩份刊物的差異不僅是"天壤之別",甚至可稱為"星球之異":圖片報傳統上是一份走中間路線,比較親政府的報紙,而明鏡周刊則始終較為偏左,具政治批判性,是一份追求啟蒙式理想主義的刊物。

傳媒界的變遷

其實《明鏡》因引進《圖片報》人布洛梅爾引爆的爭議,掩蓋了兩大媒體結構問題的深層矛盾,而且此問題所涉及的不只明鏡一家,而是整體傳媒界:由於數字化革命導致的媒體取向轉變,使印刷媒體發行量持續下降,而與此同時,線上新聞門戶網站卻越來越受青睞,但問題是,出版社無法從中獲利,印刷出版物才是他們的收入來源。明鏡周刊印刷版和線上版的問題就在於此,雖然明鏡線上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新聞門戶網站。

《圖片報》人尼可勞斯•布洛梅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ZB

觀察者一致證實,明鏡周刊線上和紙媒編輯人員之間存在著巨大鴻溝,誇張地說,就好比:線上記者一周出3篇稿子,收入卻比一個月只寫3篇的紙媒編輯少好幾倍。北德電台記者葛林貝格指出,談錢很傷感情,他解釋道:"明鏡的財務狀況一如既往,遊刃有餘,但無論在營收或"員工責任股東"的表決上,好處都由紙媒員工獨佔;而線上編輯部雖然為明鏡在打造形象方面也做出貢獻,卻事事只能敬陪末座。"

界線模糊

線上或紙媒、偏左或偏右、小道新聞或調查報導 - 眾所周知的傳統新聞界線如今已模糊不清,但已可確定的是:德國保守派大報《法蘭克福匯報》向瀕臨破產的傾左派報紙《法蘭克福評論報》伸出援手;美國新經濟(New Economy)的領頭羊 - 亞馬遜網購(Amazon)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收購了傳統大報《華盛頓郵報》。但此舉卻未招來罵聲,相反,《華郵》專欄作家 - 普立茲新聞獎(Pulitzer Prize)兩屆得主 -雲嘉頓(Gene Weingarten)還在一封致新老闆的公開信中以"親愛的傑夫"作為開頭。德國媒體和公關專家魏歇特(Stephan Weichert)對此的看法是:"《明鏡》布洛梅事件涉及意識形態的爭議,而貝索斯事件完全是另一回事,他不是去華郵作總編,而是當老闆!"

華盛頓郵報易主圖片來源: KAREN BLEIER/AFP/Getty Images

《明鏡》新主筆布敘納待解的課題可能無比艱難,北德廣記者葛林貝格認為,他必須彌補線上與紙媒之間的裂痕。但9月中旬即將舉行的"員工有限責任股東"特別會議上,女記者蔻拉爾猜測說:"可能會再次吵翻天。總之,不是個好的開始。"

作者:Birgit Görtz/Jan Bruck 編譯:楊家華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