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 自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起,人類已經將各式各樣的東西送入太空:通訊設施、攝影器材、科研裝備,還有各類動植物,當然也包括500餘名太空人。現在,美國宇航總局(NASA)又玩出了新花樣:他們與堪薩斯大學以及科羅拉多大學合作開展一個名為Micro-11的科研項目,將冷凍的人類精液送上了國際空間站。
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是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的塔什(Joseph Tash),他說:"人類今後的太空飛行將超越國際空間站。現在已經有定居月球、火星或其他天體的構想。因此,人類是否能在外星球實現跨越幾代人的生存,將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太空無小事,吃飯是大事!
這批冷凍精液從太空返回地球後,塔什和他的團隊將對其展開研究。目前,學術界對失重環境下的生殖醫學還知之甚少。Micro-11旨在填補這一研究空白。如果人類在太空中無法用普通的方式實現繁衍,就不得不借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否則,長期殖民火星等計劃就永遠只能是空想。
哺乳動物太空繁殖困難
大多數動物的繁衍,有賴於精細胞與卵細胞的結合。而要讓精細胞向前游動,首先要將其"激活",然後還要讓其"獲能"。在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生理過程之後,精細胞才會獲得與卵細胞結合的能力。
對公牛以及海膽的精細胞研究表明,在失重環境下,精細胞的"激活"速度更快,但是這之後的一系列生理過程卻受到了阻礙,甚至完全無法進行,從而導致太空中的精卵結合困難重重。
此次Micro-11項目,則將視線直接轉向人類精子。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首先將把精液樣本解凍,隨後加入能夠激活精細胞的化學試劑,以觀察其後續反應。而在樣本返回地球後,塔什團隊則將進一步驗證這批精子是否已經獲得了與卵細胞結合的能力,並且與那些並沒有前往太空的對照組精液樣本進行對比。
這也將是在國際空間站上首次對人類精液進行研究。此前,青蛙、鯢、蛇以及一些水生無脊椎動物已經實現了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繁殖。但是哺乳動物的太空繁殖試驗一直進展不順:1979年,蘇聯曾經成功地讓兩只小鼠在太空中懷孕,但是卻都在不久後流產。
星際殖民必修課
如果人類想要在今後將生存空間拓展到地球之外,就必須考慮到繁衍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Micro-11項目意義重大。曾經供職於NASA的天文學教授科明斯在2017年夏天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火星表面重力只有地球的1/3左右。如果人類要開始在火星上繁衍,就必須考慮如何孕育新生命的問題。"
而針對人類精液的研究,則是這個宏大命題的一小步。這批精液樣本已經在4月4日隨補給物資一同由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運抵國際空間站。
1957年「斯普特尼克」號衛星的發射升空震驚了全世界。從此開始了超級大國間的一場聲望和軍事競賽。直到今天還不斷有更多的衛星發射升空。
圖片來源: Imago/ZUMA Press
共有三隻狗狗,萊卡(Laika)、Ptscholka和Muschka為科學獻出了其生命。圖片中的狗狗萊卡是搭乘「斯普特尼克2號」衛星首次進入太空的生物。然而它未能完成這次太空之旅。衛星成功發射數小時之後,由於衛星艙內溫度驟升,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裝備的萊卡最終死亡。
圖片來源: Imago
蘇聯科學家展開生物太空之旅的嘗試,希望以此為載人航天飛船進行試驗。狗購萊卡的首次太空之旅3年之後,生物進入太空的試驗終於成功。名叫Belka (左)和Strelka的兩隻狗狗 在太空遨遊一天後安全返回地球。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Heritage Images
不僅「斯普特尼克」號衛星首次成功帶狗進入太空,而且前蘇聯的航天業也譜寫了載人進入太空的歷史。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Gargarin )成為搭乘「東方一號」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在太空遨遊整整108分鐘,降落時不是乘坐飛船而是憑借降落傘著陸在全球引起轟動。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D.Miller
僅2年之後,瓦倫蒂娜‧特雷希科娃(Valentina Tereschkowa)就成為全球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她乘坐宇宙飛船環繞地球49圈。這位女性遨遊太空的目標是為了向世人表明,在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可以「實現任何夢想。」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Keystone
這只名叫哈姆(Ham)的大猩猩穿著為它量身定做的航天服正在等待衛星發射升天。它在美國航空航天局接受了長期培訓之後,於1961年參加了水星探測的冒險之旅,並以此進行載人航天飛行試驗。它順利通過了高溫、失重、狹窄空間和孤獨寂寞等考驗。但是搭載阿爾伯特1號和2號升空的兩隻猴子則未能經受住考驗而喪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verett Collection
1965年,太空人約翰‧揚在進行雙子座3號載人飛行時,偷偷將一塊醃牛肉三明治塞進了自己的宇航服裡。用他的話說,「是為了測試一下味道咋樣」。然而美國航空航天局認為這不是可以鬧著玩的。因為在失重情況下,漂浮的麵包渣有可能損壞機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的人都坐在電視機前緊張地盯看著屏幕: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從「阿波羅11號」飛船走出登月艙,在月球表面留下人類登月的第一個腳印,實現了人類登月夢想。他的「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已經成為一句歷史名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Neil A. Armstrong
1978年,前東德太空人希格蒙德‧亞恩(Sigmund Jähn )乘坐"Sojus"宇航船前往蘇聯Saljut 6號空間站。作為登上太空的首位德國人他圍繞地球環繞了8天的時間。返回地球後的亞恩在昔日的東德受到英雄般的祝賀。但是在德國西部他並非如此享有盛名。
圖片來源: Imago/ITAR-TASS
在電影《星際迷航》中扮演宇宙飛船工程師斯科提的演員詹姆斯‧多汗(James Doohan)生前的最後一個特殊願望是死後將骨灰撒入太空。2005年,他和另外300人的骨灰盒被載入太空。這樣的太空葬需要1000至5300美元。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RC
人類是否能夠在太空生存?植物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自2013年以來,國際空間站對此進行了積極的試驗。從圖片中可以看到,蔬菜生長狀況不佳,但是百日草則更能適應在失重的環境中存活。對於未來的火星計劃來說,一個重要的試驗結果是,植物是不會自己長出來的。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