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如今,中國向太空發射火箭的數量超過其他任何國家。2018年,中國完成了39次火箭發射,而美國是31次,俄羅斯是20次,而整個歐盟只有8次。
中國國家航天局啟動的"中國探月"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今年1月4日,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而且中國還計劃未來幾年建立一個軌道空間站,然後在2030年代實現中國航天員登月。從1972年開始,就再也沒有太空人登上月球了。
如今,中國在民用以及軍用太空計劃上的支出遠超過俄羅斯和日本,僅次於美國。中國領導人克服了幾十年的滯後發展,有條不紊地複製其他宇航大國的發展模式:1970年發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實現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2012年中國完成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同時,中國自主建設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對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回應。
"如果他們(中國人)繼續沿著這條軌道前進,他們將在空間技術方面迅速超越俄羅斯",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所(CSIS)的軍事太空計劃專家哈裡森(Todd Harrison)說。
太空競爭的關注重點
在商業衛星發射領域,中國目前還沒有對老牌航天大國構成威脅。目前,市場仍然由美國的SpaceX和歐洲阿麗亞娜太空公司以及俄羅斯主導。另外,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與美國也還有差距。
在"嫦娥四號"成功月背登陸後,NASA(美國宇航局)的負責人向中國表達了祝賀。然而從2011年起,美國法案就禁止與北京進行太空合作。
儘管距離實現在月球或者小行星上開採礦物和水--特別是為火箭提供燃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美國SpaceX這樣的企業已經開始研究這個領域了。
法律真空
與冷戰時期不同,新的太空競賽將主要在法律真空中展開。
在20世紀60和70年代,華盛頓和莫斯科通過談判達成了幾項太空條約,來保證科技上的合作、禁止太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太空法教授馮‧德‧鄧克(Frans von der Dunk)表示,然而對於太空採礦這樣的太空資源開發,它們過於模糊,無法確定其法律後果。
另外,這些上世紀的條約已經無法適用於新的軍事技術:例如,反衛星雷射、電子干擾以及中國2007年測試的那種反衛星導彈。我們的法律只適用於地球,而沒有拓展至太空。大量問題,都還沒有得到解答。
如果在太空中,一顆衛星撞到另一顆衛星,這是否構成"攻擊"?什麼才算是"對等回應"(proportional response)?應該保護民用衛星免受報復,但是民用和軍用雙重衛星呢?一個國家如何應對無法確定起源的攻擊?
"在太空中,區分武器和非武器非常困難",內布拉斯加大學太空法項目的教授比爾德(Jack Beard)說。然而,很難想像,地球上的重大武裝衝突完全不會擴展到太空。"中國人一直在為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做準備,……他們一直在測試能夠干擾我們通信的系統,我們從衛星到無人機的傳輸。"
"中國威脅論"有道理嗎?
哈裡森也表示,針對其太空系統的威脅,美國做得不夠。這會讓美國在面臨攻擊時有弱點。
與此同時,與華盛頓在冷戰期間與莫斯科的交往相比,美國與北京在這個領域的對話幾乎為零。哈裡森說,"如果是涉及中國的太空危機,我們的軍隊都不一定知道該給誰打電話"。
不過,另一些觀察人士則對這種在太空領域的"中國威脅論"持質疑態度。
華盛頓的安全世界基金會(Secure World Foundation)的威登(Brian Weeden)表示,一些中國威脅論的支持者將其作為從國會為NASA爭取資金的一種方式。他說,"他們將與中國競爭看作是釋放政治意願和資金的關鍵,以便資助他們希望看到的那些項目"。
王凡/任琛(法新社)
1957年「斯普特尼克」號衛星的發射升空震驚了全世界。從此開始了超級大國間的一場聲望和軍事競賽。直到今天還不斷有更多的衛星發射升空。
圖片來源: Imago/ZUMA Press
共有三隻狗狗,萊卡(Laika)、Ptscholka和Muschka為科學獻出了其生命。圖片中的狗狗萊卡是搭乘「斯普特尼克2號」衛星首次進入太空的生物。然而它未能完成這次太空之旅。衛星成功發射數小時之後,由於衛星艙內溫度驟升,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裝備的萊卡最終死亡。
圖片來源: Imago
蘇聯科學家展開生物太空之旅的嘗試,希望以此為載人航天飛船進行試驗。狗購萊卡的首次太空之旅3年之後,生物進入太空的試驗終於成功。名叫Belka (左)和Strelka的兩隻狗狗 在太空遨遊一天後安全返回地球。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Heritage Images
不僅「斯普特尼克」號衛星首次成功帶狗進入太空,而且前蘇聯的航天業也譜寫了載人進入太空的歷史。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Gargarin )成為搭乘「東方一號」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在太空遨遊整整108分鐘,降落時不是乘坐飛船而是憑借降落傘著陸在全球引起轟動。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D.Miller
僅2年之後,瓦倫蒂娜‧特雷希科娃(Valentina Tereschkowa)就成為全球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她乘坐宇宙飛船環繞地球49圈。這位女性遨遊太空的目標是為了向世人表明,在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可以「實現任何夢想。」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Keystone
這只名叫哈姆(Ham)的大猩猩穿著為它量身定做的航天服正在等待衛星發射升天。它在美國航空航天局接受了長期培訓之後,於1961年參加了水星探測的冒險之旅,並以此進行載人航天飛行試驗。它順利通過了高溫、失重、狹窄空間和孤獨寂寞等考驗。但是搭載阿爾伯特1號和2號升空的兩隻猴子則未能經受住考驗而喪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verett Collection
1965年,太空人約翰‧揚在進行雙子座3號載人飛行時,偷偷將一塊醃牛肉三明治塞進了自己的宇航服裡。用他的話說,「是為了測試一下味道咋樣」。然而美國航空航天局認為這不是可以鬧著玩的。因為在失重情況下,漂浮的麵包渣有可能損壞機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的人都坐在電視機前緊張地盯看著屏幕: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從「阿波羅11號」飛船走出登月艙,在月球表面留下人類登月的第一個腳印,實現了人類登月夢想。他的「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已經成為一句歷史名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Neil A. Armstrong
1978年,前東德太空人希格蒙德‧亞恩(Sigmund Jähn )乘坐"Sojus"宇航船前往蘇聯Saljut 6號空間站。作為登上太空的首位德國人他圍繞地球環繞了8天的時間。返回地球後的亞恩在昔日的東德受到英雄般的祝賀。但是在德國西部他並非如此享有盛名。
圖片來源: Imago/ITAR-TASS
在電影《星際迷航》中扮演宇宙飛船工程師斯科提的演員詹姆斯‧多汗(James Doohan)生前的最後一個特殊願望是死後將骨灰撒入太空。2005年,他和另外300人的骨灰盒被載入太空。這樣的太空葬需要1000至5300美元。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RC
人類是否能夠在太空生存?植物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自2013年以來,國際空間站對此進行了積極的試驗。從圖片中可以看到,蔬菜生長狀況不佳,但是百日草則更能適應在失重的環境中存活。對於未來的火星計劃來說,一個重要的試驗結果是,植物是不會自己長出來的。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