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承認巴勒斯坦國:德國進退維谷
2025年9月22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國、比利時等西方國家希望在本周的聯合國大會上承認巴勒斯坦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和葡萄牙已經於上周日邁出了這一步。這些國家的目標是向以色列施壓,迫使其結束加薩地帶的戰爭,開啟新的和平進程。
在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約有150個成員國已經承認巴勒斯坦國。伴隨著法國、英國和加拿大的跟進,七國集團中的三個重量級國家也加入這一行列。
對於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來說,得到這些重量級國家的承認意味著聲望提升;對以色列來說則是外交失敗,尤其是在加薩衝突不斷升級的情況下。
美國和以色列堅決拒絕承認巴勒斯坦國。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表示,承認巴勒斯坦是對極端伊斯蘭組織哈馬斯「恐怖行為的獎勵」。
批評人士:柏林給出的先決條件不切實際
對於德國政府來說, 「短期內」不會邁出承認巴勒斯坦國這一步,柏林官方已經做出表態。「我們不會加入這項倡議,」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又譯「默茨」)8月在加拿大總理卡尼訪問時表示。
梅爾茨當時這樣解釋道:「我們目前認為,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先決條件還根本未得到滿足。」他說,承認必須是和平進程的最後一步,而和平進程最終將走向兩國方案。
問題是:以巴兩國方案遙遙無期。自2023年10月7日伊斯蘭恐怖組織哈馬斯在以色列發動血腥襲擊、隨後加薩地帶持續不斷的軍事行動以來,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幾乎降為零。因此,批評人士表示,德國政府提出這一不切實際的先決條件只是為了避免做出決定。
德國為何不承認巴勒斯坦國?
德國政府在以巴問題上面臨特殊的困境:鑑於納粹時期數百萬猶太人慘遭殺害,德國政府感到對以色列的安全負有特殊責任,表示這是德國的「國家理性」。
對於德國總理來說,這顯然並非空談。幾天前,在慕尼黑一座被納粹摧毀的猶太教堂重新開放的儀式上,梅爾茨發表講話,他眼裡含著淚水說道:「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我們一直在經歷——你們也一直在經歷——一波新的反猶主義浪潮——它以不同形式出現,或明目張膽或稍作偽裝;既體現在言語中,也體現在行動上;出現在社群網站上、大學校園裡以及公共空間中。」梅爾茨表示,這讓他感到羞恥,他向德國一切形式的反猶主義宣戰。
與此同時,這位德國總理將打擊反猶主義,與他對以色列政策、尤其是以色列在加薩地帶軍事行動的評估區分開來。針對後者,梅爾茨在其他一些場合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並因此停止了今年夏天所有可能用於加薩戰爭的德國對以色列的武器出口。
在德國猶太人中央委員會成立75周年紀念儀式上,梅爾茨表示:「(德國)對以色列政府政策的批評必須是可能的,甚至也是必要的。在具體問題上持不同意見,並不意味著背叛我們的友誼。」
德國政府面臨內外壓力
儘管如此,德國政府面臨的壓力正不斷增加。例如,來自歐盟的壓力。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要求德國參與對以色列的制裁。再例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議,歐盟暫停對以色列的貿易優惠。
德國聯邦議院基民盟/基社盟黨團主席施潘(Jens Spahn)在談起這一話題時聯繫到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那會是什麼結果?『別再買猶太人的東西了』?我們以前也經歷過這種事,」他在德國電視二台(ZDF)上說道,他指的是上世紀30年代納粹呼籲抵制猶太企業。施潘警告說,針對以色列和加薩問上,在德國,「平衡很容易就會被打破,並陷入反猶太主義的泥潭」。
與此同時,來自德國國內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聯合政府(基民盟/基社盟與社民黨)中的社民黨人並不完全排斥制裁以色列。在野黨綠黨則走得更遠,該黨聯合黨主席布蘭特納(Franziska Brantner)告訴德新社,德國總理梅爾茨和德國外長瓦德富爾(Johann Wadephul)現在必須做出決定:「他們是站在致力於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所有民眾實現和平的力量一邊?還是袖手旁觀,任由以色列政府——其中不乏極右翼分子——繼續在加薩製造混亂,讓和平與人質獲釋的前景日益渺茫?」
數十個民間社會組織組成的聯盟也發起請願,呼籲德國政府就其對以色列的批評採取後續行動。
民意調查:德國多數民眾支持承認巴勒斯坦國
誠然,上述表態和承認巴勒斯坦國不能劃等號。在是否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問題上,德國總理似乎立場堅定,即便這看起來並不能反映德國民意。在8月初的Forsa民意調查中,54%的受訪者支持承認巴勒斯坦國,31%的受訪者反對。
此外,在聯合國,反對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陣線正在縮小。德國的親密盟友——例如法國、英國和加拿大,現在已經表達支持巴勒斯坦國,這讓柏林進一步面臨壓力。
目前,明顯站在德國一邊的是美國,但考慮到美國總統川普本人目前也備受爭議,這未必會讓德國政府的外交處境更加輕鬆。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