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暗殺有成為新常態的危險"

2020年1月17日

歷史學家和情報專家內林(Christopher Nehring)為德國之聲撰文指出,有情報部門參與的暗殺恐怖浪潮席捲全球,歐洲也不例外。舊的國際秩序解體是原因之一。

Symbolbild | Geheimdienst
圖片來源: imago/Steinach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0年1月3日,美國通過無人機襲擊殺死了伊朗將軍蘇萊曼尼(Ghassem Soleimani)。 2019年8月23日,涉嫌俄羅斯特工在柏林暗殺了流亡的車臣人坎格什維利(Zelimkhan Khangoshvili)。 2018年10月2日,沙烏地阿拉伯情報機构在伊斯坦堡殺死了記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這樣的暗殺、襲擊和綁架事件還可以舉出許多,在德國也發生過。

令人恐懼的暗殺浪潮在歐洲蔓延。德國聯邦情報局(BND)前局長辛德勒(Gerhard Schindler)在德國間諜博物館舉行的一次討論會上做出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擁有特工背景的謀殺活動將有增無減。"

伊朗將軍蘇萊曼尼追悼會萬人空巷

01:1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越來越不客氣

舊的國際秩序瓦解是導致暗殺事件增加的原因之一。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等大國與伊朗或沙烏地阿拉伯等新的區域大國展開競爭。相互之間越來越不客氣,手段越來越殘酷。德國聯邦議院議員森斯堡(Catrick Sensburg)警告說:"現有的和平解決衝突的機制正在消失,目前存在的一個危險的傾向是,暗殺正在成為公開使用的慣常手段。"

顯然,最近30年來,俄羅斯、以色列或美國早就在進行有針對性的暗殺。而冷戰結束後的歐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平安無事。這樣的時光似乎結束了。

秘密殺戮和襲擊有著不同的背景。例如美國針對伊朗將軍蘇萊曼尼、以色列特工針對哈馬斯和真主黨民兵的襲擊行動旨在打擊軍事對手。目的主要是在不發動戰爭的情況下,防止未來的襲擊。

造成無辜傷亡

卡舒吉究竟被誰清除?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 McGrath

還有一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殺戮是復仇行動或報復性襲擊。例如對前車臣叛軍指揮官坎戈什維利(Khangoshvili)或者沙烏地持不同政見記者卡舒吉(Khashoggi)、以及前俄羅斯特工斯克裡帕爾(Sergei Skripal)或以色列對納粹戰爭罪犯的謀殺襲擊。這類暗殺的目的旨在懲罰曾經犯過的罪行,禁止批評人士發聲,同時向世界發出象徵性的警告。

讓卡舒吉"禁聲"

那麼,都有哪些人面臨著成為此類攻擊受害者的危險呢?實際上,被列入清除目標的只是極少數人,不是軍事敵人就是政治異己、或者是反對派人士和叛逃特工。

自1970年代以來開展的反恐鬥爭令這些暗殺襲擊活動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與以前相比,參與暗殺襲擊的團隊規模越來越小,相網路,而且身份不明。他們通常採用"定點清除"的殺戮方法。以色列特工對哈馬斯和真主黨領導人的襲擊只是一個例子。

 然而"定點清除"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聽起來命中目標很準確,但實際上不僅"目標"被清除,而且也造成無辜者死亡。一名英國女性意外發現了本應殺死俄羅斯特工斯克裡帕爾的神經毒劑,自己卻因中毒身亡。在挪威,以色列特工將一位無辜路人錯認為激進伊斯蘭分子,並將其誤殺。在美國無人機襲擊事件中喪生的不僅僅是伊朗將軍蘇萊曼尼,還有在場的其他人。暗殺事件無法排除附帶傷亡和損失的風險。

本文作者: Christopher Nehring圖片來源: Susanne Schleyer/autorenarchiv.de

亂世的前兆

在德國這樣的禁止死刑的國家,暗殺行動尤其引起人們的震驚。聯合國也對一系列的暗殺行動,無論是對蘇萊曼尼還是卡舒吉的暗殺,都予以了譴責。然而,美國、以色列和俄羅斯都以打擊恐怖主義和制止國外殺戮威脅為藉口,為其暗殺行動進行辯解。而這些國家也確實是處於軍事衝突之中,給安全帶來威脅。如今,要解決這種相互矛盾的局面,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遙不可及。

 德國的局勢相對平靜。大多數"有針對性的暗殺"行動都發生在世界上的主要危機地區,如中東、阿富汗或烏克蘭。但是全球化、移民潮和新的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衝突越來越臨近德國。 2019年在柏林對坎戈什維利的暗殺或者2017年在柏林綁架越南官員(Trinh Thanh)事件就是這種不安定時代即將來臨的前兆。

 

作者: Christopher Nehring

 

歷史學家Christopher Nehring的博士論文課題是秘密情報機構歷史,他是柏林間諜博物館的學術負責人,並於2019年出版《最大的77個間諜神話》(Die 77 größten Spionage-Mythen)一書。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