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8北京奧運的遺產

2012年7月14日

4年前的北京奧運:氣勢宏偉的開幕式,完美的組織,嶄新的體育館。而今,大部分為08奧運而建的體育場館都空空如也,而人們對政治改革的期待也都落空。

Police and volunteers watch the Olympic rings made from fireworks dur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in the National Stadium at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s in Beijing, Friday, Aug. 8, 2008. (AP Photo/Natacha Pisarenko)
Olympische Ringe als Feuerwerk bei der Eröffnungsfeier in Peking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倫敦奧運開幕的那一天,8000公里之外的北京,為08奧運而建的體育館也將迎來它這些年來為數不多的客人。7月27日,來自英國的阿森納俱樂部(Arsenal London)迎戰同樣來自英國的曼城俱樂部(Manchester City)。人們希望,至少在這樣的日子裡,"鳥巢"的8萬座席即便不爆滿,也不會過於冷落。如果是北京市自己的國安隊比賽,最多會來1萬觀眾。

夜裡看鳥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在外面拍一張照片就可以了

鋼架建築鳥巢曾轟動一時,它是08奧運的象徵。但這些年來,它多半是空落落的,說它是體育館,不如說它是旅遊景點更貼切。50元一張門票。一名來自山東的遊客覺得門票太貴,應該降價。很多人只是從外面看一眼鳥巢,拍一張紀念照而已。

中國將08奧運推上了極致。16天的比賽,302個金牌,37座體育館場,其中很多建築修建得非常華美。中國為08奧運提出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為此不惜耗費巨資。人們估計08奧運總共耗資400億美元,這一數字是今年倫敦奧運會的4倍。北京的基礎設施因此而得到擴建,城市煥然一新。許多奧運遊客都認為,花這筆錢,值得!一名來自東北的女遊客說,鳥巢或水立方是新中國的象徵:"在這些新建築裡,能看到中國的發展。它們都非常棒。"

08奧運組織得完美圖片來源: DW / Alexander Freund

水立方成了戲水的地方

水立方在08奧運後被改建成大眾戲水的地方,門票200元一張,很多人都覺得貴。目前的經營方不願透露,開始計劃的一天賣出3000張門票是否兌現了。但他說,如果坐水滑梯的話,用不著排隊。

08年修建的幾座小場館目前經營的不錯,如能容納兩萬人的北京國家體育館。奧運村的其他場地卻沒有這麼運氣,一些建築"人走樓空",顯得敗落下來。一名北京市民發洩了不滿,他指責濫用資金。他說,在空建築裡,最起碼可以讓孩子或老人進來參加體育活動、鍛煉鍛煉身體。

Thomas Heberer圖片來源: DW

耗資多少不在考慮範圍

對杜斯斯堡大學的中國問題研究者黑伯勒(Thomas Heberer)教授而言,中國領導人想為外國展現最完美的奧運,因此,運動場館在奧運之後作什麼用途還沒有考慮。他說:"懷著這樣的想法,耗資多少便不在考慮的範圍。不僅如此,後續的耗資決策者也沒有考慮。"

中國曾試圖給08奧運抹上一筆生態的色彩。那時曾有過"綠色奧運"的說法。聯合國2009年公佈的一份報告對此作出積極的評價,其中提到公共運輸系統的擴建,尤其是增加了地鐵線以及購買了4000輛天然氣公共汽車。報告還提到,北京市目前90%的廢水最終排放前得到淨化,並在奧運村等地栽種了3000萬棵新樹。奧運公園由此成了北京"綠色的肺片",它佔地680公頃,相當於美國紐約市的中心公園(Central Park)。環保人士戴晴也稱讚了新栽種的樹木,不過,她繼續發問道:"澆樹用的水從哪裡來?"北京是個缺水的地方。

中國環保人士戴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北京是個缺水的地方

北京的耗水量大於它的需求。該市耗水量的70%源於地下水。多年下來,北京地下水位下降:每年下降的速度為1米。官方已將北京供水問題定義為"十分嚴峻"。戴晴認為,北京環保並沒有得到持續性改善。這同汽車數量增加不無關係。2008年,北京路面行駛著大約300萬輛汽車,今天是500萬輛。黑伯勒認為,"綠色奧運"的積極成果是人們對問題的認知程度在提高:"同以前相比,環境以及環保在媒體和公共討論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

除此之外,08奧運在政治領域沒有帶來任何轉變。黑伯勒說,讓奧運激發中國政治轉變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幻想。1988年韓國奧運之後出現的國家開放,不可以套用到中國。戴晴同意這一說法。她補充說,奧運前和奧運期間,媒體獲得相對多的空間,平時遭禁的國外媒體也被解禁。但這些只持續了很短時間。她說,今天,對新聞的管制比以前更為嚴格。

作者: Matthias von Hein  編譯:李魚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