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替電動車業者發聲 中國商務部長傳訪歐

2024年3月29日

路透社獨家消息指出,王文濤4月會帶著比亞迪等業者造訪歐洲,討論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反補貼調查。歐盟曾稱不排除施加更高的關稅,而這可能讓中國廠牌難以繼續在歐洲擴大市場。

歐美近期質疑中國在電動車、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有「產能過剩」問題,但中國稱這是西方「炒作」,背後動機是不願見到中國產業升級「打破西方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壟斷地位」。(資料照)
歐美近期質疑中國在電動車、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有「產能過剩」問題,但中國稱這是西方「炒作」,背後動機是不願見到中國產業升級「打破西方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壟斷地位」。(資料照)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路透社週四(3月28日)引述知情者說法稱,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4月7日起,將偕同比亞迪、上海汽車、吉利汽車等企業代表,赴歐洲討論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反補貼調查。他首先將前往法國,12日還會到義大利參加一場企業論壇,義大利外長塔亞尼(Antonio Tajani)也會出席。

有消息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也會展開5年來第一次訪歐行程,期間將會晤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歐中之間的貿易緊張關係,料是重要議題。

法國大力支持歐盟委員會的反補貼調查,馬克宏主張歐盟應在貿易上更加強硬,並促進公平競爭環境。

今年1月,中國宣佈對歐洲的白蘭地進行反傾銷調查,此舉被視為在報復歐盟調查中國電動車補貼,而且是「劍指法國」,因為歐盟出口的白蘭地9成以上都來自法國。法國的白蘭地業者協會認為,此調查恐怕跟更大的貿易爭端有關,而不是針對酒類市場。

圖為去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圖片來源: Ludovic Marin/AP/picture alliance

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始於去年10月,當時歐方稱有「充分證據」顯示,近期湧入歐洲市場的大量較便宜的中國進口電動車,對歐洲電動車產業構成經濟上的威脅。這項調查將在13個月內完成,之後可能會對中國進口電動車施加懲罰性關稅。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此前曾表示,若發現有證據表明歐盟車廠受到「市場扭曲與不公平競爭的阻礙」,歐盟就會「果斷採取行動」,但這些行動會遵守國際義務,「因為歐洲都是按照規則走的」。對此,中國批評歐盟「以公平貿易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

目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課徵的關稅標準稅率是10%。美國則對其施加27.5%的稅率,部分美國議員更要求應再拉高關稅,讓中國製電動車難以進入美國市場。此外,拜登政府的《降低通膨法案》包含了「購買國貨」條款,消費者若買中國製電動車,就不符補貼資格。

中國製電動車歐洲市佔將達25%

在歐洲電動車銷量萎縮之際,中國製電動車在歐洲的市佔率逐漸擴大。其中,中國品牌比亞迪的崛起引發關注,該公司去年第4季銷量首度超過特斯拉;全年銷量則增長了62%,淨利潤增加81%。

關注淨零轉型的非政府組織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27日的分析報告指出,去年在歐洲銷售的電動車有19.5%是中國製,且今年這個比例可能達到25%;雖然當前進入歐洲的中國製電動車大多是特斯拉、達契亞(Dacia)、寶馬等歐美企業的中國廠產品,但到了2027年,中國本土品牌在歐洲的比重可能就會達到20%。

該報告主張:「提高面向大眾市場的電動車產量,並投資歐洲的電池供應鏈,是促使歐盟車廠能與中國廠牌競爭的唯一途徑。不過,施加關稅也有助於推進電動車製造的本土化。」

DW記者現場直擊比亞迪電動車登陸歐洲

01:1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中國在電動車領域的出口成長,也帶動整體的汽車銷量數字。根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1月公佈的統計,中國去年取代了日本,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然而,有分析認為,這也反映出中國內部的「產能過剩」問題。

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27日演說時,也將炮火指向中國政府對新能源產業的補貼導致的產能過剩,批評這「扭曲了全球市場價格和生產模式」,威脅全球供應鏈穩定。

週五(29日),中國官媒新華社發表文章反擊,稱耶倫在網路上遭遇到「輿論翻車」。該文引述未具名的網友評論,指責美國標準反覆,「起初說中國在綠色能源方面做得不夠,現在突然指責他們做得太多」。另一條評論則寫道:「當美國有競爭優勢,就談自由市場;如果沒有,就搞保護主義。這就是(美國的)規則。」

德國汽車製造商落後了嗎?

03:5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