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沖刺:德班氣候大會能否達成妥協
2011年12月9日
根據以往的經驗,在國際氣候峰會的最後一天,與會各國代表常常會度過一個不眠之夜。由於所有的爭議和分歧必須在最後一天通過各種協商和妥協得以解決,因此會議很有可能會持續到深夜甚至延期到第二天。而作為環保組織成員的綠色和平中國氣候問題專家李雁,也在密切觀察著會議進程和最終決議。身在德班的她在電話裡告訴德國之聲,目前會場內外的氣氛仍是十分緊張:
"最集中的問題就是,在這幾個大的國家和團體之間,能不能找到一個折中的平衡點。一個是《京都議定書》的延續問題,一個是能不能制定一個中、印、美等國都加入的新議定書。這兩個問題目前是互相糾結,互為前提。昨天晚上每個國家都作了表態,看起來分歧還是很大。今天就需要各國部長們真正地找到平衡各方立場的方案,大家都需要移動。"
歐盟與小國結盟向中美印施壓
氣候談判進入最後一天,歐盟和幾十個最容易受氣候變化危害的小國家結成聯盟,向中國、印度和美國為首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增加施壓。歐盟表示,如果這些國家不能做出更多的減排許諾,將拒絕直接延續《京都議定書》,也就是說,即使該議定書進入所謂的第二承諾期,也不應該是原來的那些條件,所規定的義務和責任必須有所修改。
此前,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表示,中國可以在2020年之後加入氣候保護協議,但前提是發達工業國家確保完成迄今為止的氣候保護目標。發達國家(美國除外)在《京都議定書》中承諾,在2012年之前減少5.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在此次氣候大會上的表現也是倍受爭議。有的環保人士認為,對於中國來說,能夠公開作出這樣的承諾,與其過去的表現相比,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但也有觀察人士認為,中國可能只是在"玩撲克",而且這正是北京所擅長的。
中國還應該表現更多積極主動
綠色和平組織中國分部的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李雁認為,中國政府這次的一些表態還是比較令人鼓舞的,但也希望中國能夠更多地表現出主動性,不要一味等待對方出牌,而是自主地推進談判前進。她說:
"我覺得中國既然是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要在2020年之後作絕對量的減排,同時也願意更多地承擔作為大國的責任,那麼現在是可以表現出更為積極向前的態度的。應該更多地支持小島國和最不發達國家提出的選項。"
作為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也呼籲各國注意最近幾年的氣候保護談判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大家在糾結於各自的義務和責任分工的同時,忽略了減排量不足的問題:
"根據科學的要求,要達到2020年前將全球變暖的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我們目前的減排量都還有幾十億噸的差距。這個數字如何能盡早地在公約裡面以及談判的過程中體現出來,促使大家提高自己的減排目標,這也是非常關鍵的。"
討價還價的結果有待關注
李雁認為,不管會議各方最終如何討價還價,達成的解決方案最起碼要有幾個基本點:一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共識,而且要具備可供各國立即拿回議會表決批准的方案,以保證其順暢的過渡銜接;同時,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美國在內的國家,要起碼同意就參加一個對其有約束力的議定書進行談判,而且要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此外,她也希望在坎昆國際會議上達成的"全球環境基金"能夠真正運作起來。
作者:雨涵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