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後通牒後的緬甸和國際對中國的希望

2007年9月27日

緬甸僧侶及民眾反政府示威遊行仍在繼續。儘管在本周三的衝突中部分僧侶遭到毆打和逮捕,示威者中有人員傷亡,本周四仍有數萬名示威者在仰光兩大寺院等處與防暴警察及軍方對峙。軍方發出最後通牒後,人群暫時解散。前往北京參加朝核六方會談的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希爾呼籲中國向緬甸施加影響,阻止暴力鎮壓行為的發生。歐盟也提出與中國、東協就此合作的願望。德國之聲記者綜合報導如下。

緬甸軍隊大出動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示威第10

據最新消息,在小金塔寺附近,警方在鳴槍示警後向示威者發布了最後通牒,要求其在10分鐘之內解散,否則將採取「極端行動「。目擊者稱,示威人群紛紛解散,有至少100名示威者被軍車帶走。

本周四,緬甸僧侶及民眾反政府示威遊行已進入第10天。數萬名示威者匯集在仰光兩大寺院等處,公開反對軍政府嚴禁集會的禁令,以抗議警察和軍隊過去兩天裡毆打和逮捕部分僧侶的行為。在示威活動中心地點——小金塔寺北部一個地段,示威者高舉昂山將軍的頭像、呼喊自由口號,對包圍寺院的警察表示蔑視。在通往小金塔寺的路上,約一千名示威者與乘坐軍車前往該地的士兵發生了衝突,多名示威者受傷。

據報導,周四凌晨兩點左右,軍政府突然闖入了數所寺院,並逮捕了約100名僧侶。目擊者稱,這些僧侶遭到毆打並被強行帶走。大多數僧侶因此沒有參加周四的遊行抗議活動。

緬甸軍政府控制的官方媒體稱,周三的衝突中有一名平民死亡,兩人受傷。據其他消息來源,至少有五人被打死,其中包括僧侶,近100人受傷。

緬甸流亡政府領導人盛溫稱,遭軟禁的緬甸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已被軍政府秘密帶往監獄。他擔心,緬甸軍政府不會就此罷手,「形勢正在一步步激化。我們現在已經有人員傷亡,還有很多人被逮捕。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那將會發展成一場血腥鎮壓。將會有大量的人被捕、被折磨。」

前往北京參加朝核六方會談的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希爾呼籲各國向緬甸施壓,尤其是中國。中國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周三在紐約表示,中國認為對緬甸採取制裁「不會有任何幫助「。周四,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呼籲緬甸政府保持克制,但迴避了有關中國政府是否對緬甸軍政府武力鎮壓遊行表示譴責的問題。

歐盟希望與中國合作

法國總統薩科奇日前與盛溫舉行了會晤。薩科奇呼籲法國企業停止向緬甸投資,以此實行制裁,「法國呼籲所有企業停止向緬甸投資。那裡的形勢令人十分憂慮。我們無法接受如此侵犯人權的行為。」

據法國駐緬甸外交人員表示,政府安全部隊在此過程中還曾開槍致使民眾傷亡。緬甸局勢激化,這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強烈反應。歐盟和美國發出共同聲明,要求緬甸政府停止使用暴力鎮壓和平示威。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葡萄牙國務秘書安圖內斯表示,歐盟27個成員國的大使本周四就加強針對緬甸的制裁措施進行討論。歐盟與美國同時呼籲緬甸的東南亞鄰國做出更為積極的反應。 歐盟發展援助專員米歇爾還提到了緬甸最重要的盟友和武器供應者中國,「我相信,中國很清楚,緬甸局勢持續緊張不符合中國的長期利益。中國在此問題上擁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歐盟議會本周三建議中國,東協國家以及歐盟的外長就緬甸問題進行磋商。歐盟議會副議長,英國保守黨議員范奧登表示,「我們要求緬甸當局,立即釋放翁山蘇姬。停止鎮壓示威者,並建立包括反對派在內的全民代表大會。」

緬甸反對派領袖,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翁山蘇姬被官方軟禁多年。范奧登對歐盟外長和歐盟委員會也提出了批評,認為他們多年來空談緬甸人權狀況,卻從來沒有真正的對緬甸軍政府採取過有效的行動,「歐盟輪值主席國曾經宣稱,如果出現暴力,將採取更為嚴厲的制裁措施。現在暴力已經出現,如果歐盟還想在國際舞台上保持一點可信度的話,就必須對緬甸實行制裁。」

在要求歐盟實行制裁的同時,歐盟議會議員也呼籲東協國家對緬甸局勢做出應有的反應。但是,儘管歐洲和美國都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專家學者卻認為,在目前的狀況下,能夠對緬甸政府真正起到影響力的只有中國和印度。正在美國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的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表示希望與中國方面就此進行溝通。但是,前不久德國總理梅克爾在總理府接見達賴喇嘛,致使中德關係一度緊張,施泰因邁爾也明白,這並不是對中國提出請求的最好時機,「緬甸據說已經有多人死亡,因此我們有責任持續對軍政府施壓,要求他們停止使用暴力,保障示威者的權利,尤其是避免出現傷亡事件。而這也是我為什麼在目前中德關係因為一些意外事件而出現損害的時候,也要努力與中國外長在本周進行對話的原因。因為我們需要中國作為一個緬甸周邊大國之一,對其施加影響。我特別希望,此前被推遲的會談能夠在今後三天內盡快進行。不過我們還沒有一個確定的會談時間。」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