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有錢自東方來

2007年3月23日

德國和歐洲面臨來自中國的投資潮:北京將動用其巨額外匯儲備在海外大筆投資

中國老闆要來了圖片來源: AP

文化衝擊

根據專家的看法,北京政府正計劃將所購美國國債的一部分轉為企業股份。歐洲和德國將成為中國大舉投資的對象。經濟咨詢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中國問題專家凱澤爾日前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驚呼「我們將經歷一次文化衝擊。」

凱澤爾稱,即使中國只動用其1.2兆外匯儲備的十分之一用於投資,也是一筆巨資。他相信,在2到5年內,其中的一部分資金將湧入歐洲。他知道,歐洲的大企業也將成為中國人的涉獵對象。其中,汽車產業和機械製造業會是重點。

凱澤爾稱,跡象顯示,中國投資人的觀念已開始全面改變。中國已不願意只當世界加工場,而是開發自己的高技術。中國投資人已不再僅僅對破產公司感興趣,而是也將目光投向了業績良好的企業。此外,中國方面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要求技術轉讓。按凱澤爾的說法,中國人已經看到,光把舊機器和裝備搬到中國去是不夠的。在這方面中國人已有足夠的教訓,他們認識到了,西歐的員工和市場有何等重要。

觀念轉變

迄今,中國參股的德國企業數量不足100家,就數量而言可說是微不足道。凱澤爾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迄今,中國人一般只将注意力集中於那些宣佈破產或難以為繼的企業,很少關注專利或受保護品牌這些非物質的價值。時過境遷,中國人現在已逐步轉變了觀念。中國人如今也傾向於讓原來的經理層繼續工作。對成衣機器製造商Dürkopp Adler的收購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不過,這個例子同時也暴露了中方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企業,尤其是國營單位需要很長時間做決定過程冗長,速度緩慢。凱澤爾告訴說,對該公司的收購意向書簽訂於2004年,而至收購項目完成已是兩年之後的2006年。造成決策緩慢的另一個因素可能與中國文化有關:中國人先要建立個人之間的關係,而等到一切就緒,原定目標可能已被別人捷足先登。

新機會

凱澤爾告知,歐洲談判方常常還會遇到另一個文化問題。他舉例說,要是德國企業提出某價格,它們留下的還價空間可能是20%,而中方根據國內的經驗會認為對方提出的價格有50%的水份。此外,中方談判人對德國嚴格的雇員保護法律常常沒有心理準備。

凱澤爾相信,對德國企業來說,來自中國的投資將意味著機會,有助於打入中國市場,而僅靠一己之力將十分困難。

凱澤爾認為,通過中國在西方擴大投資,剽竊品牌等侵犯智慧財產權問題也將有所減輕。他的觀點是:「要是某個品牌屬於了他們自己,他們就會致力於對之加以保護。」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