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韓美兩國政府表示,正在就1950-1953年朝鮮戰爭參與各方都能接受的協議進行討論,旨在正式宣佈結束這場戰爭。
然而,專家認為,這是兩國為了維持盟友關係所作的表面文章。他們認為,雖然首爾急於與北韓簽署一项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協議,讓文在寅總統能夠作為正式结束朝鮮戰爭的領導人名垂青史,但華盛頓的拜登政府頗有些不情不願,因為這樣做有未可預知的風險,很容易破壞東北亞地區微妙的安全平衡。
9月21日,文在寅在聯合國大會的講話中明確表達了他的意圖。他說:"我提議北韓、韓國和美國三方或北韓、韓國、美國和中國四方一起宣布朝鮮半島的戰爭結束。"
為 "永久和平 "打開大門
文在寅說,"結束戰爭的宣言必将为朝鮮半島的完全無核化和永久和平打開大門。"
幾天之後,美國為文在寅的熱望踩了一腳剎車。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就正式宣布结束朝鮮戰爭事宜說,"我們可能對幾個步驟的確切順序或恰當時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不過,討論仍在繼續。周二(11月12日),美韓兩國政府的高級官員在華盛頓就如何恢復與平壤的對話舉行了會談。
此前一天,韓國和中國的官員通過影片連線討論了如何重啟對話、恢復北韓和平進程以及最終簽署終戰宣言。南北韓之間的非軍事区已经将朝鮮半島分割了近70年。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很樂意就這一問題進行討論,但遠未確信這一舉動是否明智,因為它帶給北韓和可能帶給中國的好處要多過韓國和美國。
"文在寅自上任以來一直如此",天普大學東京校區國際關係副教授布朗(James Brown)說,"他對北韓有更多同情心,決心留下一筆遺產,實現與平壤關係的突破,並最終實現統一。"
回到 "戰略耐心 "
布朗對德國之聲說,"另一方面,拜登則表現得更加猶豫不決。他似乎不想重蹈川普的覆轍。拜登傾向于回到歐巴馬政府的'戰略耐心'。"
"華盛頓把結束戰爭的宣言看成是給北韓的禮物,但是北韓卻未能在無核化方面信守承諾。"他說。"事實上,北韓反其道而行之,最近幾周更是通過反復的導彈試射加劇了緊張局勢。拜登不想在沒有得到保證的情況下給金正恩一個外交勝利。"
這似乎越來越不可能,因為北韓提出了談判的條件。據報導,平壤堅持要求要把美國和韓國停止所有聯合軍事演習,並取消對北韓的所有經濟制裁作為談判的先決條件。
《韓國先驅報》在一篇社論中稱這一要求是 "荒謬的",並批評文在寅在其總統任期的最後時間"痴迷 "於與北韓的協議。社論認為,一項有利於北韓的草率協議 "可能會給韓國帶來嚴重後果"。
前外交官、曾擔任韓國情報局監視北韓部門負責人的羅鐘一(Rah Jong-yil)說,首爾和華盛頓可能希望最終得到同樣的東西--朝鮮半島的和平,但是 "他們在如何實現並繼續管理這一目標方面存在分歧。"
"我認為文在寅把結束戰爭的宣言當作一個起點,以此創造與北韓達成更多協議的可能性,包括無核化、發展援助或其他領域的協議。"羅鐘一說,"但美國堅持認為,在達成結束戰爭的協議之前,需要有先決條件,尤其是銷毀核彈頭。"
撤走美國和聯合國部隊?
羅鐘一說:"如果簽署了結束戰爭的協議,那麼北韓、中國甚至俄羅斯都可能提出,聯合國部隊再也沒有必要留在朝鮮半島上了。"他們可以聲稱,戰爭已經结束,朝鮮半島上的軍事演習和美國駐軍都再也沒有必要。
"美國認為結束戰爭宣言可能是一個詭計或陷阱。"羅鐘一說,北韓表示它願意積極考慮這個問題,就更加增加了美國這種擔憂。
布朗也認為,雖然文在寅的呼籲可能是出於對北韓人民和平與團結的衷心渴望,但是美國考慮的是更廣泛的戰略狀況。
他說,"當下的實際情况是,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正在加劇,導彈頻頻發射,爆發另一場戰爭比結束上一場戰爭的可能性更大。"
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半島戰爭歷時3年,其間數百萬人喪生。1953年7月27日美國支持下的韓國和中蘇支持下的北韓簽署了停戰協議,南北以三八線為界,朝鮮半島徹底分裂。
圖片來源: AP1950年6月25日,北韓人民軍越過38線向南部挺進,並在短短數天內控制了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地區,而這一突襲也宣告戰爭的正式開始。朝鮮戰爭歷時37個月,據估計近45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10年起,北韓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陷入分裂狀態:北緯38度線以北受蘇聯控制,38度線以南受美國控制。1948年8月大韓民國宣佈建國。同年9月9日,金日成領導下的北韓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在北北韓方面越過38線後,聯合國在美國的迫切要求下,派遣軍隊支援韓國。該部隊由20國組成,共4萬人,其中美軍人數為3萬6千。聯合國部隊迅速扭轉了此前的不利局面,很快就拿下了幾乎整個半島。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50年9月15日,美軍將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指揮下的聯軍部隊成功在西南部港口城市仁川附近登陸,由此切斷北部的供應樞紐。不久後,聯軍重奪漢城,並在10月中旬控制了平壤。此時戰爭似乎已經接近尾聲,但中國隨後的出兵讓局勢再度生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中國於1950年10月中旬出兵,開始進入北韓只是少量支援力量。10月底,毛澤東開始大規模派遣「抗美援朝志願軍」參戰,同年12月5日,中朝軍隊奪回平壤——這個冷戰時期唯一曾被西方軍隊佔領的共產主義國家首都。
圖片來源: Claude de Chabalier/AFP/Getty Images1951年1月,中國(40萬人)和北韓(10萬人)組成的聯合部隊發起了大規模攻勢,進一步擊潰了聯軍。此後麥克阿瑟呼籲美國總統杜魯門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他本人於1951年4月被調離。繼任者是馬修‧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51年中期,朝鮮半島南北部基本回到戰前格局,此後南北雙方陷入了兩年激烈的陣地戰。儘管和平談判在1951年7月已經開始,戰爭一直延續到了1953年夏天。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朝鮮戰爭被認為是第一場代表著東西方體制對抗的戰爭。支援韓國的部隊大部分來自資本主義陣營的美國,支援北韓的則來自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和蘇聯。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自開戰起,朝鮮戰爭中狂轟濫炸不斷。三年時間裡,聯合國軍對北部的空中襲擊超過100萬次,使用炸彈數量約45萬噸,其中也包括凝固汽油彈。這給北韓帶了極大破壞,幾乎所有主要城市都被夷為平地。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53年聯軍部隊從韓國撤退時,戰爭死亡人數已上百萬。針對陣亡士兵數目,各種說法不一。分析估計,戰爭中身亡的有50萬左右北韓士兵、40萬中國士兵,以及4萬聯合國軍——其中90%以上是美國士兵。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早在戰爭仍在進行的1953年4月中旬至5月初,交戰各方就進行了囚犯交換。南方交出七萬五千名北韓人和六千七百名中國人;北方放回了一萬三千五百人,其中包括八千三百名韓國士兵和超過三千七百名美國大兵。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在1951年7月的停戰談判開始近兩年後,交戰各方終於簽署了板門店協議:規定南北韓以北緯38度線為界,這也鞏固了朝鮮半島的分裂格局。儘管停火,但南北雙方一直沒有簽署和平協議,也就是說,從國際法角度上兩國仍處於戰爭狀態。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儘管兩國邊界的門板店風景如畫,直到今天,沿著三八線的250公里長、4公里寬的非軍事區仍然受到士兵的嚴格把守,駐守在三八線兩側的南北韓士兵每天都處於對峙狀態。
圖片來源: AP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