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朝鮮戰爭的來龍去脈

Rodion Ebbighausen
2013年7月24日

二戰後北韓成為東西方冷戰的第一個戰場。在南北北韓各自發出的民族主義宣傳的影響下,蘇聯和美國先後捲入了這場戰爭。

9AA-1943-11-22-A1-5 (991220) Konferenz von Kairo 1943 2. Weltkrieg / Konferenz von Kairo 1. bis 26. November 1943 (Beschluß über die Rückgabe der Mandschurei, Formosas und der Pescadoren durch Japan an China und die Unabhängigkeit Koreas). - V.li.,(sitzend) Tschiang-Kai-schek (China), F.D.Roosevelt (USA), Churchill (GB) und Frau Tschiang. Foto. E: Cairo Conference 1943 Second World War / Cairo Conference 1st - 26th November 1943 (addressed the Allied position against Japan during WWII and made decisions about postwar Asia). - F.l .,(sitting) Chiang Kai-shek (China), F.D.Roosevelt (USA), Churchill (GB) and Mrs Chiang. Photo.
Konferenz von Kairo 1943 Zweiter Weltkrieg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朝鮮戰爭的後果一直延續到今天,而它的源頭可以回溯到19世紀末。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了中國及其盟國北韓後,開始改寫北韓的命運。1910年《日韓合並條約》簽署。直至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其對北韓的殖民統治才徹底結束。

在列強股掌之間

美國是戰勝日本的主導力量。1943年在開羅會議上,美、英、中發表共同聲明稱:"三國清楚意識到北韓人民受到的奴役,並決心在適當的時機讓北韓實現獨立和自由。"但後來的事實卻是另外一番光景。

一年之後幾個大國的關注重點就發生了轉移。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在雅爾塔舉行會議,就戰後對德國的分治管轄以及歐洲的權力劃分進行談判。由於美國擔心對日本的戰事可能還將持續數年,因此試圖爭取蘇聯加入對日作戰。為了吸引史達林加盟,美國承諾蘇聯可獲得千島群島、庫頁島南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以及滿洲和北韓北部的控制權。雙方就以北緯38度線劃分南北北韓達成一致。

丘吉爾、羅斯福和史達林(左起)在雅爾塔會議上圖片來源: AP

不信任和對峙

1945年8月,蘇聯紅軍開進北韓,並推進至北緯38度線以北。美國則在日本投降後才進入北韓並控制了半島南部。9月6日,名義上代表整個朝鮮半島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宣佈成立,該政府由左派和右派民族主義力量組成。

北韓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發展局勢很快就顯示,美國和蘇聯無法共同建立戰後的世界秩序。同時,幾個大國在戰後初期對亞洲沒有顯示出太大的興趣,人們關注的焦點是歐洲。在美國的戰略考量中,亞洲大陸只排在邊緣位置。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在談到美國在亞洲的安全利益時,曾列數了日本、菲律賓和台灣,對北韓和越南卻隻字未提。

"非自然的聯盟"破裂

不久後,蘇美之間這個"非自然聯盟"的最終破裂就在世界政治中顯露出來。北韓臨時政府中左派領導人呂運亨(Yo Un Hyong)和右派領導人李承晚(Rhee Syng Man)之間也出現了不可彌合的分歧。

蘇美之間舉行了20多輪毫無結果的會談後,人們終於意識到,就朝鮮半島的統一,既無法看到長期遠景,也拿不出具體的短期步驟。作為最後的努力,1947年聯合國成立了一個臨時委員會,為在整個北韓舉行大選作籌備。但蘇聯拒絕承認這個委員會。這次嘗試失敗後,南北方分別舉行了選舉。

兩個共和國

1948年8月15日北韓南部宣佈成立大韓民國政府,李承晚當選為第一任總統,這也是美國希望看到的人選。同年9月,北方在金日成的領導下成立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李承晚和麥克阿瑟將軍(1950年6月28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United Archives/TopFoto

接下來幾年中,南北兩個政府都試圖成為北韓的合法領導者。在北方,勞動黨政府推行全社會的共產主義改造,實施了土地改革、銀行、工業企業和運輸業的國有化,並在黨內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政治清洗。在南方,出於對共產赤化的恐懼,當局加強了打壓和管制。總統李承晚在美國方面的壓力下,保留了部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行政制度,這給新政府穩固權力造成了困難。於是他同時試圖以極端民族主義政策來彌補這一缺陷。

"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南方,解放和統一的烏托邦主宰著政治討論。難以判斷的是,哪一方的主張更加極端。"歷史學家斯托弗(Bernd Stöver)在他的《朝鮮戰爭史》中這樣寫道。南北雙方都試圖說服自己的"保護國"參與一場戰爭,以建立自己一方對整個朝鮮半島的統治。

蘇聯首先開綠燈

由於美國擔心李承晚當局採取單方面行動,因此沒有支持韓國擴充軍備。與此相對,蘇聯則毫不猶豫地向金日成政府提供了坦克、重型火炮和飛機等武器裝備。因此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始,南北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十分懸殊。

金日成最終說服了莫斯科圖片來源: AP

1949年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在中國打敗了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中國紅色政權的建立改變了亞洲的政治力量對比。同時這給蘇聯增加了壓力,因為莫斯科必須證明自己在亞洲是共產主義的領導力量。

在此背景下,南北北韓的軍隊在分界線上發生了多次造成人員死傷的交火。莫斯科和華盛頓都不願看到朝鮮半島爆發戰爭,因此在一段時間裡沒有對來自首爾和平壤的急切呼籲做出積極回應。最終,金日成說服莫斯科相信,美國不會出兵干預,而北方將很快取得勝利。而其中一個因素是,蘇聯希望在北京面前顯示其強大。"事實上,蘇聯捲入的這場戰爭,完全不符合莫斯科自己的目標。"美國政治學者貝希托爾(Bruce E. Bechtol)總結道。

1950年6月25日莫斯科給平壤開了綠燈。這一天凌晨,北韓軍隊越過了三八線,開始向漢城挺進。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