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李家超獲過半選委提名參選

Phoebe Kong
2022年4月13日

李家超宣佈參選後短短四天,手持多名政商界重量級人物的提名,正式「入閘」。他的提名票甚至已超越當選門檻所須票數,令這場一人選戰更沒懸念。

China Hong Kong John Lee Ka-chiu
李家超4月6日辭任政務司長、4月9日宣佈參選到今天報名,前後只是約一星期。圖片來源: Dickson Lee/ZUMA Wire/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4月13日早上,在競選辦主任、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等競選辦人員陪同下,到中環遞交提名表格,正式報名參選特首。他手上的報名文件信封封面,寫著其競選口號「同為香港開新篇」。

李家超說,總共取得786名選舉委員提名,即已經超過選委人數一半。至今,他仍未提出具體的政綱,已取得多數選委支持。被問到這樣會否削弱選舉的認受性,李家超回應稱:「由宣佈參選至今只有幾天,寫政綱的確要點時間。我是個務實的人,希望寫出來的施政理念和措施會真真正正落實,所以我很認真考慮每一方面如何做。」雖然沒有競爭對手,但他說競選工作不容易,「取提名只是第一步」。他稱會盡快交代和解釋政綱,並舉辦不同主題的諮詢會。

李家超由4月6日辭任政務司長、4月9日宣佈參選到今天報名,前後只是約一星期。他是首位正式報名參選是次特首選舉的人士,外界預期亦很可能是唯一一位,令香港事隔十多年再次出現「一人模式」選舉。

李家超在上週六宣佈參選的記者會上,提出三大施針理念:「以結果為目標」解決問題,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奠定香港發展的穩固基石。他在兩、三天以來會見了約十個政黨和團體,對象暫時都是以建制派為主。他說與會的選委都一致支持他的理念,強調他未來會強化共同解決問題的團隊文化。

李家超在上週六宣佈參選的記者會上,提出三大施針理念:「以結果為目標」解決問題,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奠定香港發展的穩固基石。圖片來源: Vernon Yuen/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786位提名人是誰?

在選委會五大界別中,李家超在四個都取得一半或以上提名。工商金融界的提名最多,有189人,佔六成三。當中囊括多個主要地產商和財團代表,例如香港首富李嘉誠兩名兒子——長和主席李澤鉅和盈科拓展主席李澤楷、新鴻基主席郭炳聯、恆基主席李家誠等,也包括外資太古集團常務董事賀以禮。

四大地產商早前已發聲明,齊聲表態支持。李澤鉅表示,「期望新特首令香港人可以住好些」,認為李家超是合適人選。而信和集團副主席黃永光則已加入助選團。

政界方面,有多名重量級人物,包括: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世衛前總幹事陳馮富珍、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等。大部分建制派政黨的領袖都有提名他。

在90名立法會議員中,李家取得87位提名,獨欠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實政圓桌的田北辰及非建制派的狄志遠。後兩者都向港媒表示,原因是李家超未發表政綱,田北辰更稱如果現階段提名他「過不了自己那關」。而梁君彥則指不提名是為了保持其「憲制中立」身份。

李家超取得最少提名的是「基層勞工及宗教界」,有102人,佔該界別約三分一。

因新冠疫情,原定3月底的特首選舉推遲到5月8日圖片來源: Tyrone Siu/REUTERS

選委會組成改變 參選門檻提高

從2007年起,每屆特首選舉都有多於一人參加,泛民也曾派人出選。過去兩屆,更加出現建制內部互相競爭的局面,而外界通常視提名票數量及分佈為選情風向標。林鄭月娥當年是取得最多提名票的候選人,有580張;梁振英則於競選初期處於較下風,取得305張提名票,位列第二。兩者的提名票數,都未及當選門檻。

在新選制下,每名參選人必須從五大界別分別取得至少15個提名,整體合共188個提名才合資格。不少民主派一直擁有高持度的專業界別,都由個人票改為團體票,資格也有所修訂,令其支持者在選委會中幾近絕跡。有意見質疑,參選門檻大幅提高,令不獲中央「祝福」的人很難取得入場票。

因為疫情關係,原定3月底舉行的特首選舉延期至5月8日,是北京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後的第一場特首選舉。負責提名和投票的選舉委員會,由往屆的1200人增至1500人,但由於部分人的身份重疊,實際上只有1448名選委。即使只有一人參選,也須進行投票,候選人要取得逾750票才當選。

修改選舉制度後,新增設「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參選人的背景,並判定其是否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資審會主席原本由時任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擔任,他辭職後,該位置一直懸空。林鄭月娥早前指,會將本週公佈繼任人,讓資審會在4月23日前確認候選人資格。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