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按照原有的慣例,北威州首府杜塞道夫應該在今年9月舉辦一年一度的 "中國節"(Chinafest)。但當地網路媒體"VierNull"本周二(8月15日)報導,杜市政府已取消了這一計劃。
杜塞道夫市政府一位發言人在回答《萊茵郵報》的詢問時表示,取消中國節活動與目前德中關係緊張並無關係。"拋開眼下的形勢不談,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在考慮,重新評估中國節的現有形式,尋找其它更加聚焦對中國感興趣的受眾群體的形式。"
市府方面認為,傳統的文化和國別節慶"並不一定是向這個城市的某個移民社區提供展示平台的唯一形式"。市政府另一名行政官員則透露,人們認為中國節的形式內容已經不夠與時俱進,尤其是舞台上的一些文化節目已無法得到杜市華人社區成員的廣泛認同和參與。在杜塞道夫,生活著約6000多名中國人。
市政府發言人還補充說,今年舉辦活動的框架條件也不夠理想。整個9月份杜塞道夫市的公眾活動日期十分緊密,而由於建築施工,以往舉辦中國節的市中心廣場也無法使用,造成市政府未能在原有時間段找到合適的替代場地。
日本節、法國節呢?
這一決定引起了當地經濟界代表的批评。杜塞道夫工商會的主席史密茨(Andreas Schmitz)對《萊茵郵報》表示,對中國節被取消感到遺憾,他說,"我們需要同中國有一種建設性的關係"。
史密茨不久前到過中國,為萊茵地區的德國企業牽線搭橋。对杜塞道夫來說,中國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夥伴。已有600多家中國企業在該市落户。杜塞道夫市長凱勒爾(Stephan Keller)今年春天也曾率領一個代表團訪問中國。
德中經濟協會(DCW)的負責人赫克勒(Alexander Hoeckle)表示,歡慶節日和文化交流是一個良好關係的組成部分。他指出,杜塞道夫還有一年一度的法國節和日本節,偏偏把中國節拿掉是說不過去的。
自2011年以来,杜塞道夫和北威州的另外兩個城市科隆和杜伊斯堡每年輪流舉辦中國節,2022年的中國節是在杜伊斯堡舉辦的。迄今杜塞道夫共舉辦了8次中國節活動,上一次是在2018年。
2014年9月6日上午10點,由中國重庆市人民政府、杜塞道夫市政府主辦,中國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承办的第四屆杜塞道夫中國節在杜塞道夫的Markt廣場開幕。
圖片來源: DW/Zhu Wie2014年9月6日上午10點,由中國重慶市人民政府、杜塞道夫市政府主辦,中國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承办的第四屆杜塞道夫中国节在杜塞道夫的Markt廣場開幕。
圖片來源: DW/Zhu Wie剛剛上任5天的杜塞道夫市新市長托馬斯•蓋澤爾(Thomas Geisel)市長發表開幕辭。「10年前,杜塞道夫和重慶結為友好城市。在經濟、科學和文化領域一起攜手合作完成了多個項目,這非常值得我們欣慰。今年,我會把我任期中的第一次國外友好訪問獻給中國!」
圖片來源: DW/Zhu Wie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事梁建全先生致開幕詞:「杜塞和重慶的合作不僅僅侷限於經濟,我們要讓兩個城市的人民真正意義上交流起來。」
圖片來源: DW/Zhu Wie如同上一屆杜塞中國節一樣,這次又有多位來自重慶致力於中國傳統藝術的藝术家来到杜塞道夫。陸曉剛先生正現場製作他的「梁平竹簾」。梁平竹簾起源於宋代,其以當地盛產的上等慈竹為原料,經30餘道工序,抽成精細均勻、質地柔韌的纖細竹絲,隨後以竹絲作緯,精心編織而成。
圖片來源: DW/Zhu Wie來自重慶漆藝美術工作室的藝術家陳奇志女士正在現場製作漆器手鐲。她先在一個黑色的手鐲上畫上圖案,之後上膠,最後把盤中研磨打碎後的白色固態塗料上到塗好膠的手鐲上。
圖片來源: DW/Zhu Wie幾位愛好刺繡的德國老太太在王曉平女士的展示台已經駐足了20分鐘,她們一個勁兒的稱讚王女士的刺繡藝術,其中一位德國女士拿著王女士的作品說:「我也刺繡,但手藝照她差遠了,這件作品無論從正面還是反面看,差別都不大,反面沒有任何瑕疵,也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活兒干的乾乾淨了!太美了。」圖中桌上的這件刺繡藝術品價格為3000歐元。
圖片來源: DW/Zhu Wie布藝藝術是古時期中國民間工藝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中國古代的民間布藝是以布藝為原料,集民間剪紙、刺繡、製作工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這次中國節,重慶藝術家的展位上,放著大大小小20餘件不同的全手工製作中國布藝作品。
圖片來源: DW/Zhu Wie杜塞道夫孔子學院一直以來都是杜塞中國節展示區域最重要的主賓之一,因為他們在有效的傳播中國的語言和文化,讓德國人瞭解「古代中國」和「新中國」的不同風貌。圖中幾位訪客在該學院書法牛老師的講解下,正在嘗試用毛筆寫漢字。
圖片來源: DW/Zhu Wie杜塞道夫市市長蓋澤爾(左一)先生和駐法蘭克福總領事梁建全(左二)先生親切與華為技術德國有限公司首席營運官岳倫(右一)先生在華為展台交談。
圖片來源: DW/Zhu Wie市長蓋澤爾先生在發表完開幕詞之後,參觀Markt廣場上的「中國帳篷展台」。一路上,不斷有杜塞各界人士上前和市長交流「中國心得」。杜塞當地中國雜誌《MING(明)》的總編羅爾夫•沃爾姆(Rolf Wurm)先生向市長介紹自己辦的中德雙語雜誌《MING》。
圖片來源: DW/Zhu Wie來自重慶民族樂團的二胡演奏家在主舞台表演中國民俗樂。
圖片來源: DW/Zhu Wie幾把中國大摺扇懸掛在陳子福藝術家的展台。陳先生來自重慶市榮昌縣松竹軒扇莊。這些摺扇都是純手工製作,榮昌摺扇也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片來源: DW/Zhu Wie「老外也會武術?」本次中國節,不僅是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們為大家帶來節目,「有兩下子」的德國當地民眾也向大家展現出自己對中國的瞭解。來自杜塞少林會館的學院正為來賓表演中國的國粹——少林武術。
圖片來源: DW/Zhu Wie来自杜塞道夫孔子學院的於淼老師現場找了幾位對中文感興趣的小夥子,正教他們「tang」的四個不同讀音和含義。
圖片來源: DW/Zhu Wie川劇變臉用於揭示劇中任務的內心及思想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裡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來自重慶的表演藝術家的精彩「變臉」,讓現場的觀眾連連稱讚。
圖片來源: DW/Zhu Wie 熱情不再
這一活動以往也曾因當時受關注的政治議題引發爭議。2017年,在劉曉波逝世後,國際特赦組織組織曾呼籲科隆市取消當年的中國節。中國節受到詬病的另一個原因是,該活動也得到中國官方的資助。
在德中關係降溫的背景下,北威州中國節受到冷遇,在去年的杜伊斯堡就已見端倪。據VierNull記者回憶,與以往相比,主辦城市對2022年的中國節宣傳很少,活動現場的參與者幾乎都是有中國背景的人士,而德國民眾寥寥無幾。
報導称,按照杜塞道夫市官員的說法,今年中國節停辦並不意味著該市對以中國為主題的此類聯誼活動沒有興趣,或許未來能找到更好的形式,2024年出現一個"中國節2.0"也未可知。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